山歌最多情
——记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板江屯山歌爱好者韦绍林
韦绍林正在引吭高歌。
年届40的韦绍林那颗年轻的心火热依旧,特别是每当站在滚滚前去的红水河边,他那年轻的心又荡漾着山歌的旋律,他那不老的歌喉又清脆嘹亮起来。
马山是民歌之乡,能歌善舞的马山儿女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习俗,素来喜欢以歌为语、以歌传情、以歌动心。走进马山,山城无处不飞歌。歌在风里飘,歌在水里淌,歌在绿色的田野上悠荡……处处用歌、事事用歌、时时用歌的马山,因歌相识、因歌相恋的故事比比皆是。
韦绍林生命里,歌的血液流淌不息,歌声不但让他的生活时时荡开欢笑的涟漪,更让他找到了厮守一生的伴侣。今天,他和爱人苏美芳因歌而喜结连理在马山依然传为美谈。
自小痴迷唱山歌
韦绍林现年43岁,出生于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板江屯,家有三兄弟。1972年父亲过世时,他只有9岁,最小的弟弟才3岁,是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孤儿。
1981年高考落榜后,为了两个弟弟能上学,好学的韦绍林只好回家帮工,过上祖祖辈辈沿袭下来那“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而枯燥的生活。
板江屯是个仅有27户138人的小村落,附近还有定西、板乐、古而等3个小屯。悠悠流淌的红水河流经板江、定西等4个屯约3公里,河对岸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乡青水村。和马山一样,都安也是一个民歌到处飞扬的地方,都安儿女用歌声唱红生活,用舞姿点缀日子。茶余饭后及农闲时节,两县的年轻人都喜欢到红水河岸边对山歌,自娱自乐。更多的时候,飞扬的青春伴着滔滔的河水,两岸的年轻人们狠不得唱干了河水,唱落了太阳。
从小就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韦绍林渐渐加入了红水河边的山歌队,并成了一个十足的对歌迷。
这些年轻人所唱的山歌一般都是自编自唱,很多山歌虽押韵,也贴近生活,但文采稍逊。何不自己写出更多具有文彩的山歌呢?
这个念头一闪,韦绍林迸发出了高昂的写歌热情。他立足农村生活,于1981年开始进行山歌创作。仅1981年至1983年,他就创作了3000多首歌,有情歌、季节歌、待客歌、祝酒歌等,唱调有两声部、三声部等,声调有高有低。
韦绍林创作的山歌朗朗上口,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好歌。如:“男:这边山,那边山,唱条歌子扔过涧;扔到阿妹衫裙内,赶紧教娘唱条还。女:这边山,那边山,隔片竹林隔座山;树林遮着看不到,变作黄鹂把歌还。”等等。
歌声抛出红绣球
在马山,一般要把韦绍林介绍给陌生人,除了说他喜欢山歌,就是说他的山歌唱动了红水河对面一位姑娘的芳心,这位姑娘跳进红水河游到河这边来和他结为夫妻。很多陌生人也因为这样,在一阵欢笑声中把韦绍林牢记心间,而且往往故事本身比故事的主人翁更吸引这些陌生人。
兴华村板江屯对歌的年轻人中,数韦绍林文化较高。凭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及“肚子里有点墨水”,韦绍林很快成为对歌队的“主心骨”。对方山歌未唱摆,韦绍林往往张口就对答,且答得漂亮、绝妙。对友要是对不上歌,也纷纷请韦绍林救急……
韦绍林饱含深情的、优美的歌声不仅赢得马山队歌友如潮的掌声,也深深吸引了河对岸都安队的一位女孩。只要是韦绍林的歌声,这个女孩听得格外专注,掌声也比别人拍得更响。韦绍林动人的歌声唤醒了这位女孩内心深处的丝丝情愫,她觉得韦绍林正是她苦苦寻觅的人。
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韦绍林也深深地被那位女孩身上那种热情和专注所吸引。
女孩是都安县地苏乡青水村人,名叫苏美芳,高小文化,人长得高挑漂亮,家境殷实。
经过深思熟虑,韦绍林决定向苏姑娘抛出红绣球。韦绍林说,妻子苏美芳没有像传说那样游过红水河来和他成亲。事实上,倒是他很多时候对歌对到情意缠绵时,不顾水深流急,跳进红水河游到对岸去和苏美芳相会。
上世纪80年代,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在媒人的牵线搭桥下,韦绍林与姑娘有了几次交往。因为彼此之间有好感,你有情我有意的,两颗年轻滚烫的心很快连在了一起,恋情如同春天的小草一样成长。
然而,当苏美芳把与韦绍林确定恋爱关系的消息告诉家人后,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原因很简单,韦绍林是个孤儿,孤儿寡母的又要送两个弟弟读书,把女儿交给他今后生活能幸福吗?然而,从小就很懂事听话的苏美芳,这次没有顺从家人的意愿。
家人因此不再让苏美芳去河边对歌了,还把她严加看管起来。俩人的联系骤然减少了,恋情也走入了低谷。虽然联系少了,可俩人都无法忘记对方,没有对方歌声的日子,彼此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特别是苏美芳,韦绍林的身影和歌声,一直在她的脑海中萦绕,每当想起红水河对面的恋人,苏美芳常常以泪洗面。
韦绍林、苏美芳因歌相识、因歌相恋的故事早就在对歌的歌友中传开。当听说女方的家人不同意他们婚事时,马山和都安两县的歌友团结起来,亲自去苏美芳家做思想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苏美芳的家人改变了初衷。
“有情人终成眷属”。1983年,韦绍林和苏美芳终于携手走入了婚姻殿堂。婚礼仪式上,面对众多前来祝贺的乡亲,韦绍林放开歌喉深情地唱起了山歌,歌声唱出了他对歌友的无比感激之情,唱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山歌传后人
因为两人都有文化,都喜欢对歌,结婚后,和多数因歌相识、因歌相恋、因歌喜结连理的夫妻一样,韦绍林、苏美芳处处用歌、事事用歌、时时用歌,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婚后第4年,1987年韦绍林有机会到家乡附近的西江小学任教,2000年调到离家较远的立星初中,2003年调任家乡兴华村小学校长。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繁忙的授课之余,为了家乡的对歌不失传,韦绍林除了埋头进行山歌创作外,还在村里组建对歌队,在传统节日、农闲时候组织开展“对歌会”;在学校里,教课之余,韦绍林总要到学校后面的龙眼林里引吭高歌,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同时呕心沥血地教爱好唱歌的学生“唱山歌”。
韦绍林说,1981到1983年间,他所收集创作的3000多首山歌,他母亲在搬家时以为是废纸给烧掉了,真的很可惜。因为马山的山歌都是用壮话来唱的,要用汉语来记录有一定难度,有些壮话的意思汉语不一定能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了,又不一定能压韵。现在,他教学任务很重,等有时间以后,他会收集和创作更多的山歌,让千百年来对唱不绝的山歌代代相传下去。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黄丽君 苏继峰文/图
该文发表于2006年8月4日《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后一篇:宾阳烟花爆竹产业破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