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注民生 |
挺住清贫诠释坚毅与追求的风景
——走近宾阳县中华镇山区住校生
——走近宾阳县中华镇山区住校生
简单伙食!
津津有味!
充满渴望!
简陋住宿!
笑容依然!
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自从上初中过上住校生活后,自理能力明显增强,有了集体观念,懂得关心了别人,真是多得住校生活让孩子有了锻炼机会。
在宾阳县中华镇的南部山区,却有一群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离开父母过早地体验住校生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亲本意并不是想磨炼孩子才送他们来住校的,他们的住校生活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潇洒和轻松。
但从他们的住校生活里,我们看到一份沉重的同时,也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份难得的自强不息和未来的希望。
大山深处读书声
位于中华镇南部山区的自治区级贫困村——三军村委,村里惟一的一所高完小坐落于这大山的丛林深处。6月20日,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这里时,学校正在上课,整齐响亮的读书声在教室里传出,回荡在这绿树环绕的群山峻岭之中。
在三年级教室里,整齐端正地坐着30多名小同学,他们正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海底世界》。今年9岁的潘以曼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他的脸颊微黄且显清瘦,一件发皱且沾有洗不去的污迹仿巴西队足球衣套在他身上并不合身(我们后来得知,他的衣服是哥哥穿不了后“传授”给他的)。潘以曼手端语文课本,用一双透射出求知若渴的大眼睛游动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嘴里铿锵有力地朗读课文,加深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
60颗黄豆的午餐
“当……当……当……”挂在校园里的那截断铁轨钢条传来了下课的“铃声”,中午放学了。
我们想,学校放学,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肯定会一窝蜂涌出校门,企盼着回家吃上妈妈做的香喷喷饭菜。可眼前的情景很让我们纳闷,潘以曼和全校150多名同学并没有迈出校门,而是径直地走入校园角落一座冒着缕缕青烟的低矮瓦房里。
“排好队,开饭了!”
一名40多岁的女工友一边搬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的饭盒,一边叫嚷着维持秩序。
女工友按照铝制饭盒上写的名字念到谁,就该谁领饭。
……
“潘以曼!”
“到。”
终于轮到潘以曼了,两个热乎乎的铝饭盒递到他手中,一个盛饭,一个盛菜。
“为什么不回家吃饭。”我们问。
潘以曼流露出山里孩子特有的害羞神情,一边走一边小声说不回家吃饭的原因。
家在大山深处的潘以曼,从所在的三军高小往家里赶,需要顺着山间羊肠小道一直走,再翻过6座山头,才能到达他的家。这段崎岖的山路,至少12里。
“这些孩子家里虽说穷,但书不能不读。可这么远的山路,对一名小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住校成为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学校施校长插话说。
“学校这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高小生源分布在整个三军村委18个自然村,离学校最远的20多里山路,最近的也有6里路,这些学生最小的只有8岁。学校离家太远,走读方式很不安全,时间上也根本赶不及。”施校长无奈地说道,“所以,我们只好安排全体学生住校,学校搭建简易伙房和临时请来工友,为他们蒸饭。”
这时,我们的眼光落在潘以曼手中那个饭盒,只想知道饭盒里装的是什么菜。但当我们伸手过去欲揭开盖子时,他的手本能地捂住了。
“怎么了?可以给叔叔看看你今天吃什么菜吗?”
潘以曼本来瘦黄的脸一霎那涨红了。
“没关系,给叔叔看。”施校长的手轻轻地拍了他的小肩膀。
接下来,我们的心灵被眼前景象深深地震撼:不超过60颗黄豆浸在冒着几片油花的卤水里,这就是孩子一个午餐的菜吗?!
“吃得饱吗?”我们的鼻头一酸,眼泪已经盈眶。
“我宿舍里还有咸菜呢!吃惯了,吃得饱。”很明显是看到校长在旁边,潘以曼担心说错了什么。
“为什么学生的伙食这么差?”我们显然有些冲动,用近乎责难的语气问施校长,“学生可是正在长身体啊!”
近50岁头发花白、满脸沧桑的施校长早料到我们这个强烈的反应,此时的他倒是出奇的镇定:“我们何尝不在替这些学生们着急呢!我们的伙房都是免费给学生蒸饭的,至于米、菜、油、盐都是学生周末回家后,周一从家里带来的。这5天里,同学们除了学习,生活都是自理的。”
为人师表的满足
在和施校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三军高小学生的家庭大多数处在贫困线以下,由于属于山区村屯,只要找到脱贫门路的三军人都会搬迁到更好发展的平原集镇,所以,还在山里居住的家庭,供给孩子伙食真的也就只有力所能及了,这些学生住校的伙食蛋白质来源大多是黄豆,周末回家家长才会给他们加点荤菜。
在潘以曼的宿舍,我们的感觉好零乱。但转念一想:这里可是一群9岁、10岁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哪!
坐在孩子们的床沿,看着潘以曼和其他小同学一起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直到吃完,孩子们洗碗回来,爬上架床呼呼大睡,我们才轻轻地走出宿舍。
施校长指着面前那两层6间教室的崭新教学楼说:“现在条件比前两年好多了,教学楼去年是在上级下拨了23万教育危改专项资金给建起来的。原先我们这里条件艰苦,留不住老师。去年,上级一下子给我们校配备了9名正式老师。我在三军高小22年了,条件是比山外苦,但是看到山区的孩子有教室读书,有老师教,也就满足了。我们下一步计划克服困难,筹措资金建设学生食堂和聘请工友,切实解决住校生的伙食问题。”
那道难忘的风景
我们漫步在群山环绕的校园,孩子们都熟睡了,此时只有杜鹃的鸣叫声在山谷里回荡,一阵接着一阵,是那么的清脆,那么的悠扬。
走出校门,我们突然生出许多莫名的依恋和崇敬,闪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些大山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自强不息探求进步的脚印。他们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向往着大山的外面,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大山的现状,他们把希冀的种子深埋在心底,暗自为自己鼓劲加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闪现在我们脑海的还有这些把根扎在大山深处的老师们那不离不弃甘为人梯的情怀,为了大山的孩子和大山的明天,他们在日复一复地演绎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生命绝唱。
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孩子为了知识不断向清贫挑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敬的、甘为红烛的老师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大山才有了生机与活力,才有了色彩,才有了风景。
解读这道风景,我们读懂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坚强、乐观、追求和奉献。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张焕东 文/图
该文2006年7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后一篇:农村孩子:另有一番滋味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