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千年的畅通梦

(2006-07-09 12:53:17)
分类: 八桂播报


县外公路打通 县内公路修通 全面构建畅通
为了千年的畅通梦

为了千年的畅通梦

  最近,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百姓对于改善农村路、水、电等公共设施的愿望非常强烈,大伙儿盼望加大村庄公共设施支持力度,从而加快更多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马山县,广西一个有名的山区县,作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世代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的50万各族人民,同样有这个愿望。

  他们收获了硕果,他们更看到了未来。近日,马山县“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将继续完善公路主框架枢纽运输场站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畅通马山”,完圆马山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梦想。

  3月7日,马山县交通局局长李瑞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马山将实现“县外公路打通,县内公路修通,全面构建畅通”的道路交通网络,让公路建设成为马山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从无到有,两年实现五十四年梦想

  愚公移山塑造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艰辛卓绝的历程。

  马山县各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开山凿壁,修建一条条畅通大道,既是这种精神的再现,更是新时期边远山区各族人民战天斗地,用血汗铺就一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历程:他们用两年时间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路建设的奇迹,实现柏油路零的突破,结束了有人类历史以来马山人民行路难的历史。

  大自然对马山似乎十分不公。这里由于属边、山、远、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尽管国民生产总值一年比一年有所递增,但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决定,这里乡村交通比较闭塞、农村山区特色经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严重约束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致富,修好路。”生活在这个不平常环境中的马山人比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直到2003年底,马山县14个乡镇除3个乡镇有国道过境公路通过外,还没有一条自己修建的柏油路,146个行政村就有78个不通四级路,行路难依然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李瑞新告诉记者一系列交通发达地区无法想象的真实故事:2003年以前,马山人出行不管是晴天雨天都要穿上雨衣,特别是新娘出嫁成亲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些山区通行的“搓板路”常常是“晴天尘扬扬,雨天水汪汪”。雨天不用说,就是晴天,如果你不穿上雨衣,走过这些路段,再踏进别人家门已经是一身尘土。另外,这些路崎岖不平,在路上颠簸一天,“人都快变成瘟鸡了”。所以,2003年以前,马山出现一种另人头痛的现象,县干部不愿下乡做群众工作,乡干部不愿到县里来开会,群众懒得出门走访亲戚赶集。

  历史似乎有意补偿马山在自然环境中失去的东西,各种接踵而来的机遇给马山以特别的厚爱。划归南宁市以后,特别是南宁市农村基本设施建设“三大会战”之后,马山的交通建设从无到有,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甚至创造了建国以来的奇迹。

  这一座永远铭刻在马山人民心里的里程碑,它记载着马山柏油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这座里程碑是被誉为“民族团结友谊路”的马山县乔老至古寨柏油路,全长10公里,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口6万多人。从2004年1月15日挥铲开工到当年8月1日全面竣工,马山县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6个多月的奋战,结束了马山解放以来没有一寸乡级柏油路的历史,翻开了马山交通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马山县的公路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老百姓甩开砂石路,走上柏油路。目前,马山县有高速路38公里,二级路47公里,三级柏油路33公里,四级柏油路17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146个行政村基本上通了公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这个历史大难题。

畅通马山,构筑一方群众富裕大通道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马山人站立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描绘贫困县交通建设新蓝图。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李瑞新说,马山“十一五”期间将全面构筑畅通路网,拉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民众。

  马山县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马山与武鸣、忻城、都安、大化等周边地区二级路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公路主框架枢纽运输场站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畅通马山”。

  李瑞新介绍说,“十一五”期间,马山县将继续改造和建设乡与乡之间以及县际交通网络,修建马山——大化——平果二级公路、武鸣雷江——马山——都安二级公路、忻城——都安——大化(经马山境内)二级公路、里当——古寨——镇圩四级柏油路、林圩——府城四级柏油路、大化龙口——双联四级柏油路、永州——平果旧城四级柏油路、林圩甘豆——周鹿四级柏油路,使马山道路网络建设实现四面八方都畅通,打通县外公路,构筑县内乡与乡、县与乡之间畅通的道路网络,便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拉动一方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壮大腾飞作贡献。

  据介绍,2006年至2009年期间,马山要修建公路297.8公里,到2009年末,农村公路里程达到826.66公里,达到全部乡镇通等级路,100%的乡镇通柏油路,93%的行政村通公路,通柏油路的行政村57个,通达率达38%。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路通了,马山县各乡镇圩日空前热闹,穿梭于各乡镇间的大小汽车多了,集市上的货物也丰富了。当地农民看着畅通的大道,都笑着说:“我们现在想种什么尽管种,汽车喇叭一响就拉走了。”

  马山人坚信,五年以后,马山将更畅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将更方便,经济发展将更加迅速。

万众一心,敢石山低头通大道

  这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奇迹,这是人类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壮举。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这样的事实:在巍巍群山中,开山凿壁,使原来封闭的大石区形成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在马山这个边、山、远、山地区,经济困难,资源贫乏,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马山人把一件祖祖辈辈、甚至现在其他发达地区都望而却步的路走通了,而且用了两年的时间干完了新中国成立54多年来都没法做到的事,这如果不能算是奇迹,也是一个壮举。
是什么让马山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李瑞新说,马山能有今天这个畅通的交通环境,主要是历史机遇垂青马山的结果,是全市各界关心马山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全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敢叫石山让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结果。

  80万元和17万元,这本是两个画不上等号的数据。然而,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韦庆伦硬是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奋战,仅耗资17万元就建成了一条原本设计工程造价达80万元的屯级公路,创造了马山修路史的一个奇迹。

  2004年6月以前,白山镇民族村弄着屯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惟一与外界接触和沟通的,是一条用无数青石块垒砌而成的石板路。家住弄着屯的韦庆伦,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村民韦建光辛辛苦苦养大了一头猪,为了把猪拉到集市上卖,韦建光花了80元钱雇请村里8个壮汉从早上5时出发,爬过5座山头,绕过4道山梁,再走上7里山路,直到上午9时多,才把猪抬到集市上。
村民强烈愿望修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可修通这条路必须越过4道山梁5座山头,并且80%的路段要穿崖而过,整个工程设计造价预算达80万元。

  80万元!这对于人年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弄着屯村民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为筹集修路资金,韦庆伦多次跑上级部门倒苦水、诉衷肠。但由于当时“村村通公路”建设,没有弄着屯路的指标安排,县里有关部门对弄着屯也是爱莫能助。

  韦庆伦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凭着在外闯荡多年的经验,他借鉴其他山区乡镇修路的做法,决定把所筹集到的资金用在购买炸药、钢钻、钢钎、小推车等修路必需品上,然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再困难也要修通这条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公路。

  在那段日子,韦庆伦天天泡在工地上。饿了,就吃自家带来的玉米粥;困了,随便在工地上找个地方躺一躺。人们常常看到他腰间绑着绳索,吊在半山腰,打炮眼,装炸药。为了带个好头,他把整个工段最艰难、最险要的地段留给了自己。还经常到其他地段为群众出谋划策,寻找最佳筑路方案,整个工段到处都留下他的身影,洒下他的汗水。几个月来,本就黝黑的他变得更黑了,人也瘦了一圈。在他的影响下,全屯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共同上阵,新路一寸一寸地向外延伸。

  2004年6月24日,弄着屯锣鼓喧天,全长5.7公里的弄着公路顺利建成通车。韦庆伦和乡亲们投入3.2万个工日,创造了马山县修路史上一大奇迹,一个80万等于17万的奇迹。

  就是这种精神,创造了马山由闭塞变得畅通的奇迹。也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看到马山从大石山中全新崛起的明天。

本报记者陆波岸

    该文发表于2006年3月10日《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