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为共同繁荣喝彩
——南宁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侧记
——南宁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侧记
这是终点,更是起点。
2005年10月31日20时30分,当凝聚着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奋进心血和汗水的南宁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鲜花与欢歌中徐徐降下帷幕的那一刻,中华民族永不变更的感情再一次深深地定格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平等、团结、进步、繁荣。
这一刻,流过我们心间那一曲曲渐飞渐远的歌声,是回首的眼神在留恋,是畅想的翅膀在翱翔,是喝彩的潮水在澎湃。
盘点民运会,我们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千百年和谐前进而喝彩。南宁,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有壮、汉、回、瑶、侗、京、彝、毛南、仫佬等5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58.68%,居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各族人民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他们历经千百年风雨路,并肩前进,共同谱写了祖国南疆这块土地上一页页光辉灿烂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团结、进步,共同构建了现代的和谐与繁荣。
解读民运会,我们为绿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悠久的历史而喝彩。本届运动会上,7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一项都凝聚着历代各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共同见证了南宁市民族体育运动发展的历程。南宁市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自1985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经过不懈努力、总结和提高,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得到了不断发展,珍珠球、毽球等体育项目达到全区最高水平,少数民族体育健儿在全区和全国历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和全区少数民族体育单项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
亲近民运会,我们为全市各民族同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而喝彩。这是新五县划归和新一轮行政区划改革后南宁市第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市各族人民汇聚一堂,为自己的体育盛会喝彩、放歌,共同铸造了这场规模宏大、参加人数之众、比赛项目之多、技术水平之高、民族特色之鲜明都超过以往各届的民族体育盛会。来自全市12个县区8个民族的566名运动员,秉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精神,积极参与这场4年一届的体育角逐,并创造了27枚金牌、27枚银牌、25枚铜牌的好成绩。掌声与鲜花不仅属于走上领奖台的少数,也属于默默无闻的多数。我们在为成功者喝彩的同时,也为失败者和默默作出奉献的人充满敬意。
感受民运会,我们为全市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而喝彩。十月,注定要在歌声中与欢乐同行;金秋,注定要在收获中与胜利为伴。“神六”飞天,再圆中华民族遨游太空梦想;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胜利召开,再次展现了我们共同建造的家园——中国绿城南宁的魅力与活力,南宁市全方位、全领域的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本届民运会,再次拧紧我们各族人民千百年那股血浓于水、不变更的感情,进一步点燃了全市各民族的了解交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激情。
歌声为健儿捧出最美的花环,舞蹈为民运献上辉煌的庆典!10月31日19时,各县区将自己特色文艺节目搬上舞台。江南区三人板鞋背篓接绣球表演,接获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秀区狮子舞大刀表演舞起壮乡各族人民的魅力、活力和魄力;马山县打扁担表演,“噼啪”着骆越民族千百年来勇往直前不绝的足音;东道主宾阳县板鞋舞《世纪节拍》,让我们的和谐的节奏中深切感受到祖国南疆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创造新辉煌的豪情……歌声祝福过去,欢笑期盼未来。4天来赛场上激烈拼搏的气氛一下舒缓了下来,各族人民手拉着手,心贴着心。这一刻,人们的视线开始穿越时空,我们从文艺的视角看到了壮乡民族包括体育在内的精彩与永恒,更看到了绿城各族人民以此为新起点,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展望民运会,我们为未来干杯,为未来喝彩。2006年,全区第十一届民运会步步临近;2008年,圆梦北京的号角已经吹响。壮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事业又开始新一轮的热身,各族优秀儿女正发扬“团结、拼搏、奋进”的精神,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更为壮丽的民族体育运动事业。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我们责无旁贷。乘着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东风,全市各族人民已经踏上新的历史起跑线,用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开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新局面,谱写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更多绚丽多彩的新篇章,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
“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今夜激情燃烧,歌酣,舞浓,情未了!明朝意气风发,家旺,国兴,民族强!
我们喝彩,为过去的辉煌,更为未来的更加灿烂和繁荣!(完)
本报记者陆波岸
该文发表于2005年11月1日《南宁日报》体育新闻版,发表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弱女子公堂讨公道
后一篇:谁能唤醒如此麻木的社会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