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注民生 |
他们,在城市“大门”外徘徊
http://img0.rednet.cn/ArticleImage/2006/08/11/1459198117.jpg
“根据小区管理规定,禁止以下人员进入小区:收废旧的、捡饭菜的、捡垃圾的、吆喝服务及叫卖的。”南宁市新城区津头乡埌东村三组外,写着上述内容的告示牌已经伫立很长时间了;在其他小区,同样的牌子也不少见。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收废旧的、捡饭菜的、捡垃圾的、叫卖的……虽然是很不起眼的行业,但他们同样依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糊口,为什么却得不到哪怕是“普通市民”的待遇?我们的社会应不应该拒绝他们?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进小区、走近收废旧者。
居民:被拒绝者的“三宗罪”
“丁当丁当、丁当丁当……”3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埌东村二组居民住宅区时,一阵接一阵的拨浪鼓声不绝于耳,就是挂上了告示牌子的埌东村三组和九组,拨浪鼓声也从居民住宅区的外面十分清晰地传进来。
这拨浪鼓声正是小区拒绝收废旧者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小区居民历数被拒绝者的“三宗罪”——
“罪行”一:发出噪音。埌东村二组居民梁女士说,这些收废旧者一旦进入小区,拨浪鼓声就会响个不停——哪怕午休时间,拨浪鼓声也会一浪接着一浪袭来,让人休息、生活都不得安宁;一些维修风扇、煤气炉和叫卖之类的人员,虽然不摇拨浪鼓,但他们不停地在小区里吆喝,噪音也不小。
“罪行”二:不讲卫生。有些收废旧者收到一大堆废旧物品后,就直接摊在小区内的空地上筛选,不值钱的东西丢得到处都是,影响小区的清洁卫生;捡饭菜和捡垃圾人员,很多时候会把小区内的垃圾桶从头到尾翻个遍,一些打好包的垃圾袋也被他们拿出来打开,弄得满地垃圾。
“罪行”三:违法犯罪。不少居民认为,有些人打着收购废品的旗号,借捡拾垃圾的名义进行盗窃、违法收购、损害井盖等违法犯罪活动。埌东村二组居民梁先生告诉记者,收购废旧者进入小区收购废旧物品后干起“顺手牵羊”的勾当在该小区曾多次发生——他们上门收购废旧物品,经常趁主人不注意,在下楼时对楼梯间可以随手拿走的东西下手,一些居民曾经因此遗失自行车、摩托车等物品。
收废旧者:我们被拒绝甚至歧视
昨日,记者在碧湖路仅逗留了10分钟,却看到了7位收废旧者摇着拨浪鼓通过。可见,这一队伍并不小。对于被告示牌挡在小区外面,这些以收购废旧物品为生的小贩们也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感觉是被人们拒绝,甚至歧视。”两位来自玉林市、摇着拨浪鼓从碧湖路上经过的收废旧者对记者说,他们到南宁来做这一行业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每天从早到晚摇着拨浪鼓、骑着人力三轮车走街串巷收购废旧,挣的是血汗钱,为的是养家糊口。所以,都市里的人不应该看不起他们,拒绝他们,更不应该歧视他们。
正在埌东村三组收废旧的姓马的废旧收购者也告诉记者,他从湖北到南宁已经几年了,现在全家都搬到南宁来,孩子也在南宁上学。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他每天都早出晚归,收购废旧。他认为他们被居民拒绝是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有些人太不守规矩了,进入居民小区内摇鼓摇得很响,而且不间断地摇,影响别人的休息;更恶劣的是有些人还顺手偷走别人的东西……这样,居民自然讨厌我们了。”不过,他也觉得冤枉:“对这少数不法分子,居民应该加强防范,而不应该完全拒绝我们,毕竟,我们大部分人还是遵纪守法的。”
专家:他们应引起关注
“我们是从小区居民生活不受影响方面着想的,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埌东村委会主任陈焕亮解释立告示牌的原因时说,如果这些人进入小区,必定会影响居民的生活。同望律师事务所刘锦欣律师也肯定了村委会立告示牌的合法性——为了确保小区的安全,村民有权限制某一类人员的进入,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条文。
不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学协会常务理事、广西民院副教授黄有宝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肯定了收废旧者的存在价值,同时指出应该关注这些人的生活。他认为,收购废旧者对居民处理废旧,变废为宝和环境建设都有一定的价值。所以,社会对他们的存在,应该欢迎和支持。
他提醒说,收废旧、捡饭菜、捡垃圾、吆喝服务及叫卖人员自身存在的多种问题也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得到解决。首先,他们当中少部分人员诸如盗窃、违法收购等行为,给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等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应该想办法加以长效管理规范。这规范,不是小小的告示就能达到的。其次,他们大部分人员正处于边缘化境地,吃住环境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在公共卫生预防方面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此外,他们不被城市人理解和接纳,往往以同乡为单位组成封闭的圈子,与外人很少接触,由此也会滋生一系列问题。
他还认为,这些人的子女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经常是拖家带口加入这个行业,收入低,没什么文化,而且大都来自外地。很多人在经济上没有培养下一代的实力,意识上缺乏培养人才的观念。如果不加强对他们下一代的关心和教育,他们将来选择的,很可能是对其父辈职业的继承,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本报记者陆波岸
南宁日报 > 200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