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躬耕垄亩不失志  荷锄寄梦丹青间

(2006-06-16 10:38:16)
分类: 社会纵横

 

躬耕垄亩不失志  荷锄寄梦丹青间

——记“农民画家”谭永德

 

    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龙楼庄农民谭永德,几十年如一日,在耕作之余痴迷绘画,被当地村民称为“农民画家”。在几十年的创作中,谭永德的作品曾在自治区展出,每次参加县、乡各级比赛都荣获大奖。如今他年过半百,仍在田间劳作之余坚持画画,并有志到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泥屋里的画家梦

 

    近日,记者造访“农民画家”谭永德时,只见他那两间泥屋紧锁着。在他家附近劳动的村民告诉我们,谭永德播秧去了。

    大约等了20分钟,一位农民从弯弯曲曲的村道向我们走来。他就是谭永德。衣着简朴,一双便鞋上满是泥巴的谭永德一边拍打着身上的泥土一边掏出钥匙开门,一脸谦逊的笑意。

    狭小的客厅就是谭永德的绘画间,当中摆放着笔墨纸张,一幅还没有画完的大幅作品被夹在客厅墙上的一块木板上。客厅的三面墙都挂满了谭永德的作品,全都经过精心装裱,画的是牡丹喜鹊和风景等。

 

跋涉半生丹青路

 

    1948年出生的“农民画家”谭永德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画画的,那年他才15岁。他常常在作业本或废纸张上信手涂鸦,连课本的空白处也被他画满了。1964年他从塘红中学初中毕业时,已经拥有自己的小画册。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谭永德开始了他的画家梦。

    初中毕业后的谭永德成了农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中,绘画成为谭永德最好的消遣和精神寄托。挥毫泼墨时他忘记了劳累,摊纸绘画使他忘却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快。1969年谭永德结婚了,看着烟酒不沾的丈夫对画画有浓厚的兴趣,妻子蓝秀林也常常拿着煤油灯站在一边陪伴着丈夫。

    谭永德对绘画的执著追求,感动了他的表叔黄钟慰。在表叔的引荐下,谭永德认识了时任上林县文化馆馆长的熊学明。在熊学明的指点下,谭永德的绘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83年10月,他的绘画作品《鱼乐图》经过县、地区的层层推荐,参加了广西首届农民画展。

    自己的作品登上大雅之堂,谭永德画画的兴趣更浓了。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86年他去到桂林,开始新的创作活动。不久,他受聘到桂林的一家画室,作品由画室老板代售。在此期间,他还报名在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国画系专科学习。

    在桂林画室画画工资不高。谭永德辞掉了画室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南下广东打算开画馆。但开画馆的计划没有成功,谭永德又回到家乡的泥屋里,继续做他的“农民画家”。

 

年过半百志未衰

 

    1992年,他在村里搞了一次个人画展,那次画展他共有164幅作品展出。他家中的几个箱子、柜子收藏的都是他的画。每一次乡、县搞绘画比赛,他都将自己满意的作品送去参赛,每次都会获奖。

    谭永德的画基本上卖不出去,不少是送人的。他每年花在绘画上的花费都在1000元以上,对于一个种田为生的农民来说,这笔开支可不小。“如果有钱的话,给我两年时间,我就可以到北京去搞个人画展。”谈到经费,谭永德显得很无奈。

    谭永德说,由于经济原因,这几年他曾想终止他的“农民画家”梦。但他那些已经有经济能力的孩子很支持他,经常鼓励他并在经济给他很大的支持。所以他现在还能坚持画。“卖不出去,我就把这些作品留下来给自己的后代。”与谭永德告别时,他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准备绘制100幅规格一致的工笔画,如果有可能的话争取搞个画展。

 

本报记者 陆波岸

南宁晚报 > 2004年4月22日>第5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