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私伙局的安逸舞台
标签:
广州越秀山粤剧私伙局旅游 |
分类: >>踪迹·行行摄摄 |
[现场同期声]甫相逢才见面,不久又东去伯劳西飞燕。今后我醉长安市,花尽买酒钱……清晨雾散的越秀山麓,飘来浸润缱绻诗意的粤曲华章。循声近看,这歌声居然来自一位“私伙局”素面登台的耄耋老人!举手投足与抑扬顿挫之间,是面对人生娓娓道来的深情长意。
走出中山纪念堂北门,从越秀山西南登顶,顺着步道幽径直奔五羊仙庭景区,坡道拐角的三角憩廊里传来乐声。华发阿婆手持话筒低吟粤曲,起承转合之处板眼分明。
所谓低吟,大概阿婆年事已高、唱段偏长的缘故,加上衬底贝斯恰到好处的烘托,本来艰涩的粤剧倒像山间悠扬的怡情小品。
她隔着一步距离紧盯唱词,有着极好的眼力。整整十来分钟的演绎,用坚毅站姿显示台功。当最后一个长尾音落定,方才扭头冲镜头来一个灿烂笑容。
这沟壑纵横的笑脸写满了沧桑,却从容而欢喜。
趁阿婆回座休息的空当儿,来自湛江的李姓阿姐上前致以崇拜,借李姐热心翻译,我们展开一场有趣的三方会话。
85岁的刘焕兰阿婆是附近盘福路双井街的独身老人。说起城市变迁与自己的经历,老人的记忆与表达都相当流畅。阿婆自小对粤剧情有独钟,随着民间粤剧的热火,她所在的私伙局在越秀山戏曲角一唱就是八年。
阿婆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轻轻甩开双臂的样子特别可爱。我如实描述,李姐翻译时特别强调“风度”这个词,一时让阿婆笑得合不拢嘴。她说自个儿身体很好,每天清晨爬山来唱戏,然后独自回家爬上自家七楼。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阿婆很喜欢游客对私伙局的关注。她说,前几天岭南电视台在戏剧角跟拍五天后作了专题报道。阿婆接着津津乐道地提醒,其实《中国老年报》早就做过专访呢,日期是2005年5月11日。李姐打趣说,那今天大家就做次粤剧粉丝。阿婆透露很多外国游客跟她合影,还寄来照片,这是她最开心的事。
有这提醒,我才想起来洗印照片。阿婆找来纸笔写下通讯地址让我誊抄。见我一脸的疑惑,就解释说“纸条不给你咯,我的字不好看”……末了,不忘补充所在地段的邮政编码。
阿婆从小没读过书,她偷偷请人用树枝在地上教她识字。1950年后,她曾在街道幼儿园当保育员,有更多识字的机会,所以能轻松理解粤剧唱词。比如这支《再折长亭柳》本是粤剧名家徐柳仙的代表作,有称“仙腔”名曲,对离情有着细致的刻画,老人家投入演绎时,每每噙着泪花。
见也匆匆,别也匆勿,磨劫重重,离愁重重……在老人家看来,不只是一段唱词吧。
结束探访,拍下合影。跟老人们告辞,心里盛满了温馨,就连参观广州塔正式开放的仪式都被忽略了。
广州,这座国际都市楼宇再高、城市再大,也无法渲染这群老人自足知足的生活。他们心里只有快乐,所有光鲜的符号都变得暗淡——所以当他们栖身角落的时候,内心的舞台才无限宽广、无限光鲜……■
私伙局与粤剧曲艺
私伙局泛指各种规模的民间粤剧(粤曲)表演团队。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粤剧艺术遭遇困局,专业团体大都难以为继,绝大多数地市级剧团陆续解体。近年来,广大粤剧爱好者凭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自发结社,数以千计的“私伙局”在岭南繁盛开来。据报道检索,越秀公园每天进园老人超过一万,老人粤剧活动团体50多个。
做为粤剧文化传承光大的重要形式,广东及广州出台规划与措施,积极扶持各类社区文化组织,私伙局这一凸显地方特色的文艺团体得到空前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