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e Wild: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终结

标签:
影音评论荒野生存into-the-wild襄樊电影之友 |
分类: >>声色·影音天籁 |
夜深了,来自这部电影的震撼仍在延续。单说片名,有人会以为《荒野生存》提供野外生存的科普知识。是的,影片展现一个理想主义者流浪的传奇。很不幸,他最终将生命遗失在寂寞的荒野。
克里斯托弗家境优越,是亚特兰大私立名校的优等生。让人们费解的是,功成名就的克里斯托弗毕业后放弃财产与令人羡慕的工作,在父母劝阻声中踏上回归自然的漫漫旅途,成为名副其实的荒野流浪者。
2007年出品的美国电影《Into The Wild》[内译荒野生存,台译阿拉斯加之死]改编自乔恩·克拉考尔1998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取材于发生在1992年的真实事件。24岁的理想主义青年克里斯托佛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回归原始,义无反顾的前往荒蛮之地阿拉斯加,将挑战极限的生存方式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两年后,人们在偏僻营地一辆废弃的巴士上发现了他的尸体,这时距他最后一次呼吸过去了两个星期。
谁在为理想流浪
东方的中庸文化难以解释理想主义者的冲动,即使在美国,创造畅销奇迹的小说也引发了两股截然不同的论争。原著由克拉考尔为《户外》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发展而成,小说以半报告文学形式,走访了死者亲属、旅伴,并对沿途各地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察,甚至披露了克里斯托佛曾有意在抵达阿拉斯加后重返人类社会并于弥留之际尝试求救的隐情,同时将误食中毒的死因公布于众。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大胆推测了造成克里斯托佛产生反文明倾向的真正原因。小说不但成为堪称荒野经典的畅销书,还引发了不同背景读者深切关注引发轰动的持续争议。
原著克拉考尔坦承:我创作这部小说的绝大多数动机是认同克里斯托佛,并尝试从我的视角描绘出真正的克里斯托佛。克拉考尔说:克里斯托佛不是凡夫俗子,他固执己见、冲动,但内心纯洁。他最出色的地方是不愿妥协,他相信生活的目的并不是沿袭捷径。
理想的现实终结
理想主义者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理想主义的灭亡。影片曾试图为克里斯托弗的荒野之旅描摹触发的外因,比如父母不和谐的婚姻以及为一己之私戴上虚伪面具生活的人群。而在克里斯托弗展开“死亡之旅”后,为他提供了万千的美好——在路上,克里斯托弗遇到一对户外旅行的朋友并结下深厚的友谊,认识一个爱弹吉他的十六岁女生,续而与二战老兵产生父子般的深情。当然,影片用更多的磨难赠与克里斯托弗,正是这些磨难让他悟出生活的真谛。但是,当克里斯托弗决定重新回归生活的时候,却因为错食毒草而将生命永远遗失给荒野。
心灵苏醒的力量
It's a mystery to me
We have a greed With which we have agreed
Until you have it,all you won't be freed
Society,you're a crazy breed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这段插曲歌词,相信在提醒人们:与人与己安宁相处,而不是疯狂并不计手段地攫取。
任何人都拥有寻找自我与自由与权利,而不单是“高尚地”憧憬。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在于,每一颗孤独的心灵理应回应生命无时不刻的呼唤,再没什么比行动更有说服力。
是的,如果愿意发芽,到处都是沃野。只要你迈开寻找的步履,随处都是自由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