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襄樊樊城陈老巷历史街区拾穗者文化志愿者 |
分类: >>蜗居·微观襄樊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几乎不会相信影像会忠实记录一座城市在颓废与坚守中的碰撞与调和。6月7日上午,当数百名闻讯而来的樊城居民赶到陈老巷,他们眼前的画框犹如神奇的时间匣子,凝固地回放他们眼中的青春与梦想。有人连声感叹,甚至有人泪光闪烁。
这是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在公众视野中又一次精彩的亮相,此前他们对手中的执著事业一直保持努力前行的姿态。他们一向坚持:精神的传承需要恰当物化的标本,而不是已经变作虚无记忆的影像载体。
当天能够引起襄樊市民广泛关注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当地四万四千学子同赴考场,还有气象部门不停滚动提示将有十年一遇暴风雨过境。而当天由拾穗者组织的这个大型图片展览依然引起广泛关注,襄樊城区的活跃影人几乎全都到场观摩。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民间拯救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更多务实的行动虽然力量微弱,但显而易见正在有力促进社会公众对于即将消失的文化传承的支持,比如作为陈老巷代表建筑的42号院落,在连续的关注中得以焕发新的光彩。
68岁的李大爷抱着孙子站在余家巷门楼照片前陷入沉思,1963年汉江洪水冲过堤坝漫入院门的情景记忆犹新。当初,古巷在城市急速扩张中快速消失并没有让他感到意外;如今,他开始跟众多樊城原住民一起在回忆中体味感伤。
狭窄的老巷仿佛一条神奇的时光通道,所有盛极一时的喧闹四散开去,留下厚重的历史记忆。在我们身旁,一名神采奕奕的白发老人摇着拨浪鼓由远及近。长者对自己古稀人生的叙述清晰流畅,对不算漫长的漫长人生持有的平静态度让人诧异。这个年纪的长者依然要用双脚丈量城市,如果不是谋生需要,还能用什么解释他辛勤的足迹?可是,他没什么怨恨。
更多年轻人加入寻访者队伍,在急躁显然不能改变理想的条件下,他们需要学习用更加温和的态度面对庸常的生活。城市记忆的留存与延续,似乎也遵循这条规律。
面对老巷的现况,你不得不保持温和。聚德堂的后人在重新得到房产所有权后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幸福时光,站在侧门残巷里的蓝衣阿婆正是当年豪宅的主人,这种衣衫在手工作坊也找不到踪迹了。她满头银发,枯瘦的腕上一边带着青玉手镯、一边带着早年的机械手表。长镜头里的意向,串联她美好时光的两端……陈老巷的老是无可回避的事情,而民间力量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与行动正方兴未艾。
值得注意的是,策展方把社区居委会的交流座谈作为活动的重要节点,这场《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座谈会》为官员、学者与居民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将历史街区民间保护的积极探索推向更高层面的互动。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历史的记忆在颓废与复兴中痛苦挣扎。坚守需要耐力,大众觉悟的唤起与苏醒同样需要理性与耐心。
这样一些身影让人感动,他们为纷繁历史的留存奔走呼号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的名字是——拾穗者。■
相关链接1:游走河岸线[这个城市的诞生与兴盛与河流有关,河岸线的命运牵系于水运的演进。]
链接2:樊城:与时尚尴尬派对[那些缱绻的过去看上去很美,但是我们不知道该不该将它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