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009-08-07 22:32:57)
标签:
宇宙外星地球人类生命探索杂谈 |
分类: 《天下百问》 |
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物种诞生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对于这个人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并且没有答案的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今天世界上的每一只鸡,都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每一个鸡蛋,也都是由母鸡所生。追根溯源,到底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先有蛋。地球上第一批原种鸡虽是由蛋所孵化,但这些蛋却很特别,它们不是由母鸡妈妈生出来的,而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
“造化”这个词我们既很熟悉,也很陌生。在这里,你不妨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可以合成物种的能量”。我们在提问六十二中说到的地球原生物质,正是地球造化的主题。原生物质由地内向地外势如破竹地释放,直至在地球表层形成了浓郁的汇集……处于造化时期的地球,就好似一个处于排卵期的妇女一样,充满了孕育的元素与孕育的力量。而地球不同历史时期释放不同能量是造化生命的一个客观大背景——当天地间造化的能量达到饱和——只要饱和了就会变更,就会产生新的物态。生命在这一点上和自然界的雨雪一样,是一种饱和之后的凝聚,只不过雨雪的成分简单,生命的合成汇聚要复杂很多。
因为造化时期的地表具备了释放与酿造生命的全部条件,于是顺理成章地,大批原本弥散的生命能量,由前一种状态过渡到后一种状态——“凝结”成为或原孢、或原卵的生命实体了。不过在这里我们的心目中还要增加一个“黏”的意识,地球造化生命又好似是完成了一件件充满黏性的作品。
我简单说一下,地球造化生命的大业一部分是在空气中完成的,这通常都是些微小的生命;一部分是在水中完成的,如各种鱼类;还有一部分是在大地上完成的,比如鸡。
地球上第一批原种鸡蛋,我们称它为初蛋。初蛋最开始时的凝结物很小,比现在的芝麻还要小一些。用我们人类的眼光看过去,那就是在广阔而潮润的草地上,出现了一大片黄色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一动不动地贴附在地面上,彼此还相间着距离。从这么一丁点儿的小颗粒,到原鸡雏最后破壳而出,初蛋要经历卵凝期、卵黄期、卵孕期和壳裂期这样四个阶段性的岁月。而初蛋最大的特点,也正是我们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它不但自生,还会自长,初蛋具有独立的膨化孕成机制,自己能慢慢地长大。
在卵凝期,初蛋内部的组织结构不过是一点黏液。到了卵黄期,从它们的径面上看,是黏液的中心出现了一个针尖儿大的凝结点,这个凝结点颜色逐渐加深,升级为卵心,并产生轻微的搐动。而后是卵心逐渐增大,忽而会松懈开来,与黏液混同,忽而又会自行缩紧,形成一个醒目的圆心。这样不停地一松一缩,好似初蛋的生命之泵,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蛋吸。
伴随着斗转星移,持续的蛋吸使初蛋一点点膨大起来了,组织内容也由少至多地丰富起来……裸置在自然界中的初蛋们,就好似安居在母亲的子宫中一样,没有任何不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地磁,统统都是它们的养分。初蛋自会将这些日精月华牢牢锁定,转化为自己生长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原本充满韧性的蛋壳,仿佛被太阳晒得酥脆了一样,鸡雏们破壳而出……
作为生命的原种,初蛋既是子体又是母体,它之所以能够自生、自长、自孵,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地球所有生命的造化,都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着绝对的对应性和适应性。好像自然界在那个时节就应该创造出它们,它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自然之母的孕育物;而大自然既然能造化出它们,就会让它们存活,它们只要诞生了,也就一定会繁衍。
这里我还要多说两句,一个是地球不同的生命种类,有不同的造化生成方式,鱼类、植物类、哺乳类、爬行类等,总计分为六种。而所有卵生物类都是有蛋在先,一概以初蛋作为造化生成的方式。再有一个就是地球原创物种与进化到今天的生命有很大的差别。原创物种不仅成活率低,还常常会伴有各种“先天不足”。和经过进化筛选的生命相比,前者简单粗糙,后者精致完美。
地球生命的造化程序基本上是低等在前,高等在后。聪明的人类排队在广大造化物种的后面,没看见也无法想象造化当初的繁荣景象。于是就猜想鸟是由虚骨龙进化来的,爬行动物最终演化为哺乳动物和人类等等……
探讨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扩大思维的容量。我不反对你的旧执见,但我更希望你能装下一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