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情感发展 |
自恋到什么程度才不失衡
吴晋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08月24日
过于自恋的人往往让周围人觉得不舒服,而不爱自己的人又会走向自卑的边缘。在自恋与不自恋之间有一种判断的界限,那就是你是否对他人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理解能力。
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一些讨厌鬼,他们热爱自己的一切,喜欢顾影自怜,从笑纹、脚踝,甚至是脸上的一颗朱砂痣。我们称之为自恋。
他们分为两种,一种人是豪放派自恋,狂妄地夸耀自己的一切,给人的感觉是“不知羞耻”,常常自己就有错觉,感到自己就是“临门一脚”、“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公司从上到下,如果没有自己的关键作用就肯定会一泻千里彻底崩盘。对别人的一切都抱以完全看不上的轻蔑,首先从气势上羞辱、压垮他人,然后对别人的工作进行彻底否定和批驳。他们的口头禅往往就是“不对”二字,时刻准备反扑。
另一种人就没那么锋芒毕露,是婉约派自恋,几乎不批评和臧否他人。但这种人却更爱自己,常常在嘴上无比谦虚,承认自己的失误和问题。神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举枪瞄准那些可能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和人,费尽心机地保护自己,生怕被周围人占到好处。他们有极强的敏感度,你稍稍怠慢,他就会像被蝎子蛰了一样,迅速充满敌意,开始反击。这种人是得罪不得的那种,他们有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劲头,早晚得让你难堪。
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视别人做出的努力,内心只肯定自己。表面化呈现出的是喜爱自己的形象、气质或身材,而根子是,永远无条件地认为自己履行的所有行为都完美绝伦,而他人的一切都是臭狗屎。
实际上,这种期待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判断价值的尺度多元又多维。如果想让评价结果偏向自己,以己之长度人之短就可以了。如果有心,想贬损他人也是易如反掌。没有人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抓住白玉微瑕、半个破绽,然后无限扩大,造出声势广为散布,就能彻底击垮敌人。
所以,这两种人都必须提防,提防不得罪他们,也别让自己成为这两种人。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不会爱自己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有人还专门设计一种训练———早晨起来,对着镜子大喊:我爱你,你最棒,你一定行!别以为这是非法传销人员、保险推销员的跳梁表演,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准备高考的时候,班主任就让同学们早晨自我鼓动,以此开始生机勃勃、充满斗志的一天。我们无法否认,爱自己的人具备鲜明的人格,可爱、上进、有激情。如果不真正爱自己,怎么能振奋精神,改变命运呢?
事实上,我们身边确实有第三种人,不至于爱自己到自恋的地步,与我们共处,他们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呢?缺乏特点、性格温润,好相处,但关系不可能发展成挚交。不自恋是他们的优点,但竟然也是他们的缺点。
在目前甚为流行的西方观念里,必须爱自己,给自己鲜明的特点与个性,并以此,在人类社会才能游刃有余地生活。而从中国传统的待人接物来讲,更应该讲共性,爱他人,先人后己、舍己为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一个性格修养的高峰。
那么,我们是要冒着风险去得罪人?还是要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是天天充满斗志地挑战一切,还是日三省乎己,掩其锋芒做个没有性格的人?怎么拿捏这种分寸?
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连串不断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任何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都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会成为下一次反应的基础元素。我们不得不关心剂量、反应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可控,做人尽量科学,避免树敌过多。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同情心、理解力、对人的起码尊重和认可都是必须的。无论中西文化,在交往理论中,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你无法保有这种人类最基本的交往方式,势必遭到人际交往的反弹。当然,如果你真的不在乎,这也没什么关系。如今的新新人类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有稳定的判断。
爱自己,也爱别人,给说话对象一个情感的共振,如果有一套自测题就更好了。
落寞公主的内心骄傲
黄南是我的研究生室友,漂亮而好学,有一种飘逸秀美的气质。和一般的漂亮姑娘不同,她为人随和、谦让,没有一点傲气,所以刚开始和她相处时,觉得她什么都好。
可是,也许人与人的相处是需要距离的,时间长了,我渐渐觉得有些别扭。
对我们英文系的人来说,兼职笔译或口译的工作是家常便饭的事,几乎每个人都有些相对固定的“活儿”。干得好的,在圈中还小有名气。黄南当然也有这样的机会,但她翻译水平比较一般,干得虽多,却默默无闻。
跟她熟悉起来后,总会听到她絮絮地向我讲述:昨天参与了一个会议翻译团,前天忙别人查英文资料,今天忙于家教……刚开始我总是不吝夸奖她:“你好能干哟!真棒!”后来发现她确实是喜欢这种评价,只不过在我们这个浮躁的领域内,一贯安静的她很少有获得殊荣的机会。
而且,密切接触之后,发现她并不真的像外表这般善解人意。她喜欢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痛苦、困惑,可当我也表达自己的烦恼时,却往往被她一带而过,继而又滔滔不绝讲她自己的事。可想而知在此情形下我们的交往怎样,多数时候,我只能缄口不言,交流变成她一方没完没了地倾诉。
最让我吃惊的是毕业前夕的“留校风波”。要知道,现在研究生毕业能留在学校,特别是留在我们这所知名学府是相当不易的。我和她都已找好别的工作,而系里有三个竞争力极强的同学在勾心斗角。按说这件事与我们无关,完全可以不理。可不知为什么,黄南却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天天关注进展,经常传播小道消息,并且注明消息来源是“系主任”等权威人士。
而且,在此过程中,黄南的自我感觉似乎越来越良好,经常开始有意无意间贬低别的同学,哪怕是自己的好朋友。一天,她看我正在电脑上敲稿子,拍了拍我的肩膀,顺口说了一句:“好好干吧!别把你的饭碗丢了。”
这句没来由的话真让人生气!可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是内心真实想法的自然流露。一个自视很高的人在落寞时会有些什么表现?有些人会一以贯之地坚持清高,而有些人起初会貌似谦逊,而一旦无法忍受寂寞,会想方设法寻找表现的机会。可惜,机会总是少的,于是打击别人便成了手段。童时研究生26岁
浴室穿衣镜———我心中的魔镜
水仙花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迷醉不已。澄清的水面就是它的镜子。
我比它幸运,我有一面大穿衣镜,就在我家浴室的门后。这是我一直渴望的,直到家里重新装修,我的愿望才终于实现了。
有了这面镜子,我可以毫无保留地欣赏自己的全貌。而不像桌上的小圆镜,只能看到自己的一张脸。我无法掩饰自己对这种欣赏的满足和热爱。这并不是说我的身材有多好,相反,我时常在镜子面前看着赘肉———我不喜欢但却属于我的东西,可我就是喜欢观察自己。
每次洗完澡,镜子都会模糊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我每次都要固执地擦亮一小片,想像着某个难以忘怀的电影海报———一个落寞的女子,独自擦亮被雨水模糊的窗户,她那美丽而落寞的眼神飘向窗外,令人心碎。我喜欢端详自己此时的脸庞,浴室昏黄灯光的投射使我的脸显得无比明媚,我惊叹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美。
这面镜子当然不是白雪公主的后母手中的魔镜,它不能回答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它能告知我的美丽和丑陋。我坚信镜子是为女人而造的。当女人“对镜贴花黄”的时候,她决不是悦人,而是悦己。因为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面魔镜。肖萧公司职员24岁
像我这么优秀的人用得着自恋吗
弟弟今年19岁,是我家惟一的男孩,我们全家人都很宠他,事事都依着他,这也更助长了他“自我中心”的气焰。我也时常很是不平,但对于他的种种强词夺理,往往只能“横眉冷对”而已。
弟弟从来都认为,只要是他的东西都是好的。比如说他的名字。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名字很好听,听到别人夸就乐得呵呵笑。记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他气鼓鼓地跑回家说不再去了,我问为啥?他头往后一仰,眉一扬,说:“明明是我的名字最好听,老师却说我们班旷勋的名字好,我以后不上幼儿园了!”没办法,最后爸爸替他换了个幼儿园他才罢休。
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满分是30分,他考了20分,班上最高分是28分。原以为争强好胜的弟弟会很难过,没想到他把那篇命题为“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的作文摆在全家人面前,振振有词地说:“我说最喜欢的人是我自己有错吗?我是真的觉得大家都很喜欢我啊!得28分的同学一定写的是班主任黎老师嘛!”
中学的时候,弟弟突然特别注意修饰自己,家里他的电话也多了,而且多数是女生,我悄悄地问他:“老弟,你恋爱了?”他一边喷着摩丝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道:“还早?像我这样英俊魁梧的男生早该恋了,不然,很多女生会伤心的。”我当时气得差点踹他一脚,后来我偷看了他写的一封“情书”,结尾写道:别了,我的女孩,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
如今,弟弟就快上高三了,一米七六的个头儿像个大人了,也成熟稳重了许多。
只是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老弟,你以前很自恋,知不知道?”“什么,像我这么优秀的人还用得着自恋?”他甩给我一句,转头就跑了。周玫大学生22岁
实习生 丁莉采写整理
自恋的两个版本
2004-08-24 09:31:32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博士 丛中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个人过分自恋!”“那个人自我感觉太良好!”这其中,自恋是什么意思?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常常要给孩子喂奶,对孩子拍着、呵护着,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良好的照顾,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
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阶段,妈妈虽然曾经爱过孩子,但是后来就不够关心照顾他了,会出现什么情形?例如把1岁的孩子送去爷爷奶奶或姥姥家代养———孩子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甘甜,而又突然过早缺失,孩子就会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他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被遗弃感,感到恐惧与自卑。
为了对抗这种难受的心理体验,他就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照顾我、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总是心存疑问:我可爱吗?大家会喜欢我吗?并特别注重:我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对我更多的赞美?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他们是否在讨厌我?等等。
由此可见,在幼年持续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心中充满理想,同时又能够立足眼前、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这样的自恋,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一种。
而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给自己树立极高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实现的。
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早期阶段,他们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标达到之后,他们还会提出更高的目标,直到把自己彻底挫败为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够可爱,会被他人所遗弃。
由于目标太高,当他最终无法实现时,他会更加感到自己无能、悔恨、自我厌恶,抑郁自卑。这样的自恋,就属于不健康的自恋,实际上属于假自恋,或不自恋。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呢?
健康的自恋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并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不管别人评价如何。这样的人首先对自己有一种基本的信任,认为自己就是值得喜欢的,即使有人批评我,也肯定是关心爱护我。而不健康的自恋,则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认为自己不好,别人是在对我进行恶意攻击。
健康的自恋,能够区分自己的想像与现实的差别,在面对理想的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世界、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凡事凭主观想像。他们要求现实一定要达到“绝对美好”的程度,沉醉于自己的幻想。对他人强求,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却又不停地抱怨、感叹人心叵测、生不逢时,在讨好他人的同时,却不信任他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深深的敌意。
健康自恋的人,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他们爱自己,也爱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希望自己过得好,也愿意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们自尊心很强,而实际上,却是因为无法相信自己。他们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地步,他们在夸奖别人的同时,总是要表明自己更优秀,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标榜自己。
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是两个相反的极端,更多的人是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们需要真心实意爱自己。只有真诚地爱自己,才能真诚地爱他人和爱世界。
更多请见:中国心理治疗师 网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