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登封--少林寺
标签:
少林寺常住院 |
分类: 绿色激情 |
8月中旬,虽然热浪滚滚,因3月仅在登封一天,很多地方没有来得及去,于是一家三口利用周末时间再次奔赴而来。真的很喜欢登封,一进入市区就是两座巍峨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云雾缭绕,仙气飘飘。

门口两个双柱单孔庑殿式的石牌坊是明嘉靖年间的,东石坊额题“祖源谛本”,西石坊额题“大乘胜地”,均刻有篆书方章“徽国之章“,下面是双狮绣球的浮雕。


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很大,一共七个院落,盛于唐,此后各朝代皆有大规模扩建。但目前仅千佛殿、立雪亭等少数建筑外其余都是新修建的。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在两米高的砖台上,门额上是清康熙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山门前的广场也是大家眼熟的场面,电影《少林寺》很多场面是在这大门口拍摄的,而我97年来过,几乎没有太多印象,只有这大门口还隐约记得一点点。


一对清代的狮子






《乾隆宿少林寺碑》是乾隆1750年年九月三十日夜宿少林寺时所作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又称《一团和气图》),明代刻,赞语下是《混元三教圣像图》,将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位贤哲融合在同一人身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一种文化交融。

驮碑的力士,孔武有力


大雄宝殿是1986年重修的

这个碑上的字好像是胡灐行奉。旁边还有:人为上色不为瓦。

元代的蒙元圣旨碑,碑额圣旨碑,碑阳和碑阴分别用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汉文刻蒙哥汗、忽必烈汗和元仁宗颁发的四道举旨。该碑由元代少林寺住持古岩于元延祐年间(约1314年)立,原埋藏于大雄宝殿地下,1980年被发现后于1988年重立。



《大元重建萧梁达摩大师碑》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少林寺住持淳拙等人刻立。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行迹之记》

寺内这口硕大的铁锅重达1300多斤,是供当时近两千僧人炒菜用,也可以想见当时的僧侣众多。


归宗朝圣碑










藏经阁北侧,为少林寺住持居住、办公之所,院内有 “方丈室”“客堂”,院外立有 “达摩一苇渡江” 石雕,环境清幽。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厅外东侧的那棵凌霄抱柏,又有称冬青缠柏,古藤缠柏。虽称呼不同,但两棵不同种属的树相互依附,共同生长,实乃少林寺一绝。

达摩龙龟铜像

方丈院北侧,为纪念 “慧可立雪求法” 典故而建(慧可为求达摩传法,在雪地中伫立至膝盖积雪,甚至断臂表诚心),殿内主供达摩祖师像

立雪亭又称达摩亭,传说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立雪亭的名字来源于殿前的“立雪亭”碑,虽然该碑是后来移过来的。


两根石柱上都刻有“正德六年”(即1511年)的题记,1980年重新修缮过,但也是难得保留下来的一座古建。


达摩造像碑是现代雕刻的


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毗卢殿、千佛阁、西方圣人殿,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是少林寺中轴线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阁建筑。

正面踏跺中部以巨石雕出御路(也称神道,宋称陛路),雕有“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及山水祥云等传统图案。整座月台工艺精湛,规制极高,疑为毗卢阁初创时之原构。

毗卢阁殿内供毗卢佛(佛教密宗最高佛),两侧塑千佛像,后壁保留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完整壁画(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教壁画之一)。为少林寺镇寺之宝,



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毗卢殿、千佛阁、西方圣人殿,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是少林寺中轴线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阁建筑。

正面踏跺中部以巨石雕出御路(也称神道,宋称陛路),雕有“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及山水祥云等传统图案。整座月台工艺精湛,规制极高,疑为毗卢阁初创时之原构。

毗卢阁殿内供毗卢佛(佛教密宗最高佛),两侧塑千佛像,后壁保留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完整壁画(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教壁画之一)。为少林寺镇寺之宝,



殿内中部现存有清乾隆十五年制的约6米高的大型木雕佛龛一座。其内供奉之本尊为高2.5米的明代铜铸毗卢佛坐像,佛坐于莲花座上。佛、座工艺皆臻精绝。木龛上方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皇帝御书“法印高提”横匾。


此殿地面有四排脚坑,每排12个,共计48个凹坑,人称“站桩坑”,据说是明代武僧练拳留下的痕迹。
前一篇:走进郑州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