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博物院(六)
标签:
河南博物院丹淅吉金 |
分类: 博物馆记 |
这个展厅只有一个扁壶,主要是对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文物情况的介绍。

黄釉舞乐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范粹墓,通体施褐黄色釉,形状如蒙古族盛水用的皮囊,壶身两面有相同的图案, 名为“胡腾舞“,又是一件胡汉交融的艺术品。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展览主要展出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可谓是春秋中晚期楚国青铜艺术的代表。史书记载楚国最早的都城在丹阳,但丹阳在哪里,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丹江口水库,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淅川,据说楚墓的总数已逾2000座。

九件镇馆之宝之一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墓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之子王子午。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是放置酒器的几案,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也是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蟠虺纹鼎,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子母口,两侧各附一方直耳,圆底三兽首蹄足,盖顶中央有一环形提手。


“王子午”鼎(附匕),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王子午"鼎颈部和腹部饰浮雕蝠螭纹带和窃曲纹带,器身攀附着六条浮雕怪兽正在向鼎内窥探,动感十足。器内壁及底部有鸟篆铭文80多字。共出土7件鼎,大小依次递减,也称之为列鼎,分别在国博、河南博物院、河南考古研究所和淅川博物馆都有收藏。



云纹盖鼎,1990年淅川和尚岭楚国墓出土。三只蹄足,盖子上有四个提手,正中央的呈方形,其他三个则是圆形,看上去造流畅,浑然天成。

镂空龙纹铜俎,78年淅川下寺出土,是祭祀时放置牛羊等祭品的器具,也是切肉、盛肉的几案

蟠螭纹鬲,龙首双耳簋,78年淅川下寺出土

蟠螭纹盨、环耳素面敦

狩猎纹画像铜壶,1990年淅川和尚岭楚国墓出土,纹饰非常细腻神奇


倗尊缶,78年淅川下寺出土,器表布满了变形的蟠虺纹。


龙纹勺、蟠螭纹枓

龙耳虎足方壶,1978年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颈部附龙形双耳,壶底俯卧两兽承托全器。盖饰镂空夔龙。壶身上半部用微凸的蟠虺纹装饰,下半部则是素面,造型和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很类似。



嵌绿松石青铜神兽,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楚国墓地M9出土,可能是放置乐鼓的鼓架也可能是编磬的底座。器身铸造采用了自商周时期便盛行于中原地区的范铸法。龙首有六条小龙盘绕而成,神兽后腿部有一方形插座。青铜神兽共出土一对,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最左边的是“倗”铜浴缶,淅川下寺出土,斜壁上饰有6个等距的圆饼,并刻有细密的花纹,是用于洗澡的盛水器。中间的是蟠螭纹兽耳鉴,盛冰以冰镇食物的容器。特别大的鉴还可以当作浴盆,蟠螭是缠绕的小龙,两侧有龙做探首照镜状。

楚国好乐器,所以编钟也是地位的象征。八音之中,以钟为首,尚乐之风,于楚为烈。所以闵行博物馆的展览叫做”楚风列“,这个名字起得好。

"克黄"升鼎,1990年浙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1出土,束腰,平底,三兽蹄足,还有一个扉绫。铭文中“克黄”是楚国高级官员,人名。此器物应铸于公元前605年。

楚国好乐器,所以编钟也是地位的象征。八音之中,以钟为首,尚乐之风,于楚为烈。所以闵行博物馆的展览叫做”楚风列“,这个名字起得好。

"克黄"升鼎,1990年浙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1出土,束腰,平底,三兽蹄足,还有一个扉绫。铭文中“克黄”是楚国高级官员,人名。此器物应铸于公元前605年。
明代青花缠枝莲葫芦瓶,通体施白釉,双腹均绘青花缠枝莲纹

青花梵文莲瓣洗,大明万历年制,4层莲瓣组成的一朵莲花造型。明清两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

黄釉粉彩云龙纹瓷豆,清代光绪年间的官窑精品。




象牙雕送子观音、象牙雕汉钟离

青花梵文莲瓣洗,大明万历年制,4层莲瓣组成的一朵莲花造型。明清两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

黄釉粉彩云龙纹瓷豆,清代光绪年间的官窑精品。




象牙雕送子观音、象牙雕汉钟离
前一篇:走进河南博物院(三)
后一篇:走进河南博物院(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