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2025-09-21 16:43:26)
标签:

上海浦东美术馆

法国奥赛博物馆

缔造现代-

艺术瑰宝

杂谈

分类: 博物馆记
8月底周末到上海看展,最重要的就是冲着巴黎奥赛博物馆来的,结果我们第一天安排轻松,只看了闵行博物馆和宝龙美术馆,周日早晨先去了上博东馆,从上博出来赶到浦东美术馆已经12点半了,匆匆看了2个小时就得去赶火车了。还是功课没有做好,这个展览起码需要3到4小时。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提前做了一些功课,看了很多小视频介绍。后来还专门听了一堂关于策展顺序的内容,真是门道太多了。先说说基础,奥赛博物馆的前身为奥赛火车站,是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展览的布展设计都体现了这个特点。展出的内容主要是1848年至1914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所以展览的名称也诠释了艺术从旧时代走向现代工业化的过程。这个阶段的绘画涵盖了学院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点彩派、纳米派等八个风格。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展厅一开场是来自19世纪末学院派两位大咖的作品:热罗姆的《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1846年)和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1863年),都是在当时法国大展上获得成功的作品。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两幅画的题材一个是
理想中的古希腊,一个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这是正统学院派倡导的“崇高题材”,即:神话、圣经故事和历史故事。细腻光滑的笔触,严谨的解剖与透视,都是古典学院派讲究的技法,其实个人还是很喜欢学院派的作品。有人总结特别好:高贵、致美、大题材。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埃内斯特•梅索尼埃《绘画爱好者》1860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梅索尼埃的《1814年法国战役:拉昂战役后拿破仑与幕僚自苏瓦松返回》,梅索尼埃也是学院派的权威人物。画的是拿破仑在1814年在拉昂战役中失利,带队返回巴黎的情形。拿破仑的手插在大衣里,这个姿势也是他惯常的。据说这幅画是当时卖得最贵的一幅画。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让一保罗·劳伦斯<</font>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1875年。这幅作品在官方沙龙展上一经亮相,便被法国政府购藏。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博德里的《马德莱娜·布罗昂》1860年,她是戏剧世家成员萨马里的姨妈,他们都有一双蓝眼睛。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莱昂·博纳《帕斯卡夫人》1874年,博纳是德加的好朋友,创作了600多幅肖像画,很多政要、金融巨头和艺术名流。帕斯卡夫人是一位金融家的遗孀,也是享有盛名的女演员。穿着黑色皮草的白色缎面长裙,双目炯炯,目光深邃,姿态威严,被左拉称为“壮丽无比”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奥古斯特•罗丹《维克多•雨果》1897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埃内斯特·迪埃《于利斯.比坦》1880年,1841年美国画家约翰龙夫·兰德发明了可以护上布面油画盖子的金属颜料管,至此户外写生变成常态。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亨利·方丹-拉图尔的《迪堡一家》1878年,作者是现实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坚持严谨的构图与沉静的色调,这副画描绘了画家妻子一家,气质酷似夏尔丹笔下的静谧与亲昵,画中闪现着拉图尔的朋友马奈的画作《阳台》的影子。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古斯塔夫•库尔贝《皮埃乐-约瑟夫•蒲鲁东》1865年,我拍了库尔贝的这副作品,不知道为啥没有拍他最有名的那副自画像,自画像的创作贯穿了库尔贝的一生,每当心境发生变化时,他就会为自己画像,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库尔贝一直以来就对ZHENGZHI十分热衷,还短暂参加了巴黎公社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泰奥多尔•卢梭《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1849年。这幅画画了三年,卢梭被誉为“风景画中的贝多芬”。他把光看作“大自然的生命” 。他反复修改画面,以捕捉“交响乐般的综合光效”,启发了印象派对瞬时光色的研究。
巴比松是巴黎周边不远的一个村庄,紧邻枫丹白露森林。从1830年代起,卢梭、米勒、柯罗等画家纷纷迁居巴比松,到野外对着风景写生,开创了户外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先河,时称“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提升了风景画在法国的地位,为印象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曾经到上海博物馆看过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还买回来一本书,这次对照看也有了新的学习。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多比尼的《春》,1857年,有人总结说像透过窗户看到的春之微笑。前景中盛开的苹果花,麦苗旺盛的向上,古道上红头巾的女孩,都带着温暖的气息。这副作品和《拾穗者》是同年参展巴黎沙龙,被评论家称为“自然主义的双璧”。多比尼出身绘画世家,在1843年定居于巴比松,开始在户外自然中创作,以描绘森林和湖泊的风景画闻名。1860年定居瓦兹河畔奥维尔,这里成为艺术家聚集地,柯罗、毕沙罗、塞尚等都曾在此驻留,1890年梵高也来到奥维尔探访多比尼故居,这里的花园成为他生命最后阶段的核心题材。多比尼和卢梭都是印象派的重要先驱。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枫丹白露森林》1846年,迪亚兹是西班牙人,也是巴比松画派的一员。1831年迪亚兹在枫丹白露森林偶遇来写生的卢梭,被卢梭的风景画震撼,于是“偷师”技法,卢梭后来主动指导他写生技巧。迪亚兹呼应卢梭“自然即神殿”的理念,一生专注于描绘枫丹白露森林,擅长表现幽深小径、沼泽池塘、暴风雨前夕等场景,善于捕捉“森林的呼吸感”。
枫丹白露森林激发了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灵感,森林中生长着许多橡树,深受艺术家喜爱。1861年,卢梭等艺术家因担心人们种植商业价值更高的松树而砍伐橡树,向拿破仑三世求助,于是下令将1000公顷的林地划为艺术保护区,保护了这一自然景观。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 ,1857年,米勒出身诺曼底的富农家庭,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笔下的农民尽管形象模糊、衣衫褴褛,却带着虔诚和诗意的情感。最右的女人年纪最大。她用手撑着膝盖,半躬着;中间粉色头巾的妇人次之,她弯着腰,一只手也撑在腿上;最左蓝色头巾的女人最年轻,她的一只手背在身后。三位妇人代表了老中青三个年龄,画面的远处,是忙碌收割的工人,还有农场主骑在马上。米勒以宗教画般的构图和简朴的绘画手法,赋予贫穷的劳动者以尊严。和谐宁静的场景背后,凝聚着画家对农民的深沉感情,以及对现实的观照。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玛丽•巴什基尔采夫《一次碰头》1884年,生动刻画了6个孩子们生动的表情,在远处还有一个孤独的女孩的背影。勒帕热描绘农村,他的好友玛丽描绘的是城市景观,她出身乌克兰的贵族家庭,是当时极少数进入美院学习的女性之一。她在25岁就去世了,和好友勒帕热在同一年去世。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亚历山大•法尔吉埃《摔跤手》1875年,作品的构图很特别,上面的看台和下面的摔跤手。出身工匠家庭,1859年考取罗马大奖,前往意大利留学,风格属于现实主义一派。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勒帕热《干草》,1878年,勒帕热被左拉誉为“库尔贝和米勒的继承者”。他的老师是卡巴内尔,但在学院学习过程中,他研究库尔贝、米勒这些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也关注着新兴的印象派对光色的探索。主张“为生活而艺术“,画作兼具社会批判与视觉抒情。这副作品是勒帕热自然主义美学的巅峰之作。画面上农妇的眼睛,空洞失焦,麻木如枯井;农夫紧攥的拳头,即使在酣睡中,依然紧绷。米勒、勒帕热、梵高三位大师都聚焦在农民题材上,但本次梵高画作没有这个题材,但梵高可以说是米勒的崇拜者和精神继承者。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吉古《洗衣妇》1860年,画家选择从背后描绘洗衣妇,这种姿态赋予人物某种神秘感。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埃德加•德加《佩列蒂埃街歌舞院的舞蹈教室》1872年,德加和马奈是两位亦敌亦友的印象派边缘人。两人年龄相近,都来自中上阶层家庭,本次展览也特意让两人同处一室。1870年,德加开始尝试描绘芭蕾,在此之前,他已通过赛马题材熟练掌握在有限的画布上呈现丰富的瞬间。在这幅画中,芭蕾舞女们正在排练,当其他人在把杆上热身时,画面左侧的一位女孩正准备起跳。处于显眼位置的是芭蕾舞大师路易·梅朗特拿着一根打节拍的传统手杖与即将起跳的女孩形成呼应。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这些都是德加的雕塑作品《舞蹈者》,在克利夫兰博物馆也见过。德加一生创作了大量雕塑,但生前仅展出过其中的一件。在他去世后,人们在德加的工作室发现了上百件蜡像,其中一些被翻铸为青铜像,这次奥赛展里来了十多件。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埃德加•德加《看台前的赛马》1866-1868年,芭蕾舞和赛马都是德加经常画的题材。尤其偏爱描绘赛马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因为这是展现比赛紧张与期待氛围的关键时刻。此画是德加最早的赛马主题画作之一,远处有一匹快要控制不住的马,给画面带来了紧张感。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爱德华•马奈《埃米尔•左拉》,1868年,左拉与马奈意气相投,在1866官方沙龙期间,为马奈进行辩护,同时左拉批评卡巴内尔的艺术,坚持唯有现实主义美学才能契合当下的需要,为了巩固两人的友谊马奈创作了这副左拉的肖像,沐浴在光线中的前额象征着左拉非凡的写作能力,屏风来自马奈的画室,反应了对日本艺术风格的推崇。此外这幅画还致敬了维拉斯凯兹的《巴克斯的胜利》和马奈最受争议的《奥林匹亚》。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马奈《女人和扇子》,1873-1874年,1873年末马奈开始频繁出入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的沙龙,她是个性格热烈,又反复无常的女子。这幅肖像是马奈沙发上的女子系列中的最后一幅,当时卡利亚斯刚满30岁,是巴黎最引人瞩目的艺术沙龙之一的主理人。画中她身穿阿尔及利亚风情的服装,悠闲地斜躺在沙发上,她直视观众,面孔展现出难以言喻的表情,介于魅惑的微笑与感伤的娇嗔之间。一只可爱的白狗俏皮地呼应了《奥林匹亚》中的黑猫。背景中的日式风格延续了《埃米尔·左拉》肖像画中的屏风元素。后面背景很多团扇都是日本浮世绘的风格。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埃德加•德加《在咖啡馆》1875-1876年,又叫做《苦艾酒》,就是女士面前那杯绿色的酒。德加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那样热衷户外写生,他更喜欢描绘城市生活。在咖啡馆中,一男一女并肩而坐,各自沉浸于心事之中。两个人都是德加的朋友,他让两人摆好造型,但并没有在画中明确两人的关系。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爱德华•马奈《上啤酒的女招待》1878-1879年,马奈也是一个喜欢截切画布的画家,这幅画就是切开的。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爱德华•马奈《海滩上》1873年,此画创作于马奈和家人在海滨小镇度假期间。他让妻子和弟弟欧仁在沙滩上摆好姿势,自己用画笔记录下这一场景。整幅画色彩平面,可能体现了马奈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展厅内还有三幅大型女子全身像。19世纪后半段,法国流行的裙子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三幅画也体现了法国裙子风格的演变。
克劳德•莫奈《路易-若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1868年,这幅画是莫奈早年的作品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亨利•热尔韦《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1879年,热尔韦是卡巴内尔的学生,早期作品都是神话题材,1876年,热尔韦结识了马奈和一些印象派画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他的画风变得更加轻盈、明亮。画中人物是当时著名的演员和交际花,也是马奈、左拉的缪斯女神。据说左拉的小说《娜娜》,原型就是这位书写自己人生的女子。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阿尔贝•贝纳尔《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1886年,贝纳尔如同学院派画家那样,考取罗马大奖,去意大利留学。1880年前后,他开始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将印象派对光线的表现及其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詹姆斯·蒂索《LL小姐的肖像画》,1864年,蒂索(1836-1902年)是德加和马奈的好友。1860年前后蒂素凭借浸染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余韵、散发古朴和感伤色彩的画作声名鹊起。自1864年起其艺术生涯迎来了一个转折:他开始以辛辣的笔触评判当时的风尚,这一特点贯穿于他的肖像画和风俗画之中。这幅画中的年轻女子,虽置身与其社会地位相符的环境中,但那挑衅的神态却与传统肖像画的惯例和礼仪相去甚远。无论是她稍显随意的坐姿,还是略微侧首显露的风情,都难称端庄。而裙摆间若隐若现的粉色便鞋,更凸显了这位佚名画中人的独立精神。此后无拘无束的巴黎女性成为蒂索画作中的常见主题。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沐浴》,1873年,这是史蒂文斯为妻子所绘。史蒂文斯的一生成就无数,最让他骄傲的便是他从未被定义的风格,他沉浸于艺术,最终化作艺术本身。梵高在写给他弟弟的信中曾这样评价史蒂文斯的作品:“ 能否完美塑造人物,取决于艺术家知道要在他的人物中投入多少生命和激情。 ”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1876年。西斯莱早期绘画受到米勒、库尔贝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后来转为印象派风格。相对莫奈,西斯莱的画风更为柔和恬淡,带有细腻的空气感,被时人形容为“英式风格”。在这幅画中,他以轻快敬亮的非戏剧化方式描绘了1876年春天那场可怕的洪水。在这幅画中,西斯莱为天空和水面流出了充足空间。使用阔大的并排笔触描绘被水淹没的区域,用精确的笔触展现了房子的坚固感,和瞬息万变的水流形成鲜明对比。水面波光粼粼,柔和的色彩让画面看起来安静又放松。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马尔利勒鲁瓦镇的砖厂小路》约1876年,他留下的作品几乎都是风景画,画中的人物只有剪影,作为风景的点缀。正如西斯莱的大多数作品那样,这副画充满宁静祥和的氛围,也彰显着画家本人的个性。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卡米耶•毕沙罗《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1877年,好朋友喜欢这幅,可我感觉画面太混乱。毕沙罗早期的作品受到风景画大师柯罗的影响,两人都偏爱乡村景色。毕沙罗是印象派的长者,比马奈、莫奈都年长,他和印象派的大多数成员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是塞尚、高更、修拉等人的人生导师,可谓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新印象派之间的桥梁。该画是其最钟爱的画作之一,创作于毕沙罗定居蓬图瓦兹期间,他和塞尚创作了同一主题。此画在第三次印象派画展上备受赞誉。冬季凋零的树木如帷幕般占据了画面前景,透过它们可以看到紧密相依的房屋。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卡米耶•毕沙罗《图尔-杜-荣格尔小道和穆西先生的家,卢沃谢讷》约1869年,1869年毕沙罗定居巴黎西郊的卢沃谢讷,这也是印象派画家经常光顾的小镇。毕沙罗在这里花了不少描绘不同季节道路的画作,此画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克劳德•莫奈《维特伊的教堂》1879年,画中这座教堂始建于12世纪,带有哥特风格,是维特伊的地标建筑,在当时已经是有名的历史古迹。莫奈在此期间多次描绘了这座教堂。他的第一任妻子就葬在教堂内的院子里。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开花的树》1882年,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幅作品。卡耶博特出身巴黎的中上阶层家庭,家境富裕,是马奈、德加,以及很多印象派画家的朋友。他在莫奈、毕沙罗等人生活拮据的时刻,给了朋友们必要的经济资助。本人也是名出色的画家,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其风格相对更现实主义,此画是他描绘乡村场景的作品,采用了相对柔和的印象派风格,令人想起雷诺阿的画作。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克劳德•莫奈《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1886年,莫奈一直在寻找新的风景和氛围,1886年秋天,他来到贝勒岛。这是布列塔尼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之前鲜有艺术家光顾。这里的天气变幻莫测,贝勒岛和它那荒无人烟的海岸线激发了莫奈心中复杂的情感。在这一时期,他作品的风格发生了转变,形体更为凝练,布局也更有张力,还有日本版画大师铃木春信和葛饰北斋的影响。此画的地平线位于画作顶部,几乎没有给天空留下空间。强烈的色彩呈现出大海凶险的氛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克劳德•莫奈《夏末的干草堆》1891年,这是夏末秋冬的干草堆,干草堆是最早令莫奈名声大噪的系列之一。莫奈以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精神,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描绘同一主体,从中呈现出光线和颜色的变化。为了捕捉瞬间感觉,尤其是光线四处弥漫的氛围,他每天都选择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作画。在大都会和盖蒂中心都看过各个季节的干草堆。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雷诺阿《乔治·夏庞蒂埃先生的夫人》1876-1877年,夏庞蒂埃夫人是印象派最早的收藏者之一。乔治 · 夏庞蒂埃不仅是自然主义小说家(尤其是左拉)的重要出版商,还是艺术界的活跃人物。在1879年官方沙龙展出的那幅大尺幅画作中,雷诺阿描绘了夏庞蒂埃夫人与孩子们相伴的场景(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雷诺阿逐渐远离了经济困境。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雷诺阿《读书的女人》1874-1876年,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巴黎女性学会读书写字,画家们也开始记录下女性读书的瞬间。画中年轻女子的脸庞明亮,色彩饱和,与深色的外套和书籍封面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雷诺阿早期的印象派画风。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雷诺阿《尚罗赛的塞纳河畔》,1876年,雷诺阿用鲜艳的色彩和鲜明的笔触,描绘出植被的茂密和流水潺潺的景象。画家敏锐把握了动荡的天空以淡紫、蓝和的短笔触描绘成,与河岸茂密的绿和棕植被形成鲜明对。物体表面的色彩彼此渗透,使植物仿佛跟随秋震颤,这种“光的颤动”,瞬间的光影,营造出生动且转瞬即逝的美感。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雷诺阿《钢琴前的少女》,这幅画作成为雷诺阿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作品。雷诺阿是印象派的创始成员与核心人物之一。作品中的对世界、世人的丰富情感与温暖回应。1881年底,他在艾克斯与塞尚一同创作之后,开始尝试运用更具线条感的轮廓、更薄的颜料层,以及更平滑细腻的笔触,由此步入了其安格尔风格创作阶段。到了1890-1900年间,他的风格再次转变,色彩更加丰富、笔触细腻流畅,钢琴前的女孩便是他这一时期的第一幅重要作品。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雷诺阿《加布丽埃勒与玫瑰》1911年,它是雷诺阿最喜欢的肖像画之一,因为当时雷诺阿已经功成名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去绘画。此画中描绘的加布利埃勒是雷诺阿妻子艾琳的远房表亲,1894年进入雷诺阿家族,作为保姆和女佣。她是雷诺阿晚年的主要模特和助手之一,出现在雷诺阿的上百幅作品之中。她也是雷诺阿的儿子,著名导演让·雷诺阿的艺术启蒙者。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塞尚《有洋葱的静物》1896-1898年,塞尚生于艾克斯,卒于艾克斯(1839-1906),是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同莫奈一样,围绕同一主题创作过大量作品,静物画是大部分人久仰塞尚大名的原因。不同于执着光影变换的莫奈,塞尚更加关注的则是画面的结构和空间。《有洋葱的静物》是这一主题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画中物体失去个体特征变成圆柱体和球体,有着向下滑动的不稳定性。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塞尚《塞尚夫人肖像》1885-1890年,背景仅以从棕绿到天蓝的色调略作装点。画中的奥尔唐斯直面观者,面部被描绘为几近完美的椭圆。她安然自若地占据画面空间:整幅画作洋溢出一种生活静谧的氛围。塞尚性格孤僻内向,对模特特别挑剔,所以虽然为夫人画了很多幅,但没有一幅是笑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收藏此画,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拥有这样一种壮丽的宁静。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塞尚《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1904年,他期望将自己的作品镌刻在亘古不变、远离现代世界纷扰的文化与历史之中。他笔下的普罗旺斯是一块每日写生的亲密地理空间,而地质学家朋友们的支持也给了他不少启发,他对任句史前的蛛丝马迹都近乎痴谜。这幅塞尚晚期画作的视角逼近垂直,仿佛紧贴岩壁,使得岩块、植物和一角天空融为一个惊人的整体。这种分析性的画法成为了现代绘画的重要奠基。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整个特展包括二层和三层,三层开始继续后印象派,高更、梵高与塞尚同为后印象派的代表。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高更《布列塔尼的农妇》,1894年,当年高更短暂地回到阿旺桥,回到之前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布列塔尼乡村村,画中波利尼西亚女子和明快的色彩体现了高更对塔希提岛的怀念。高更讨厌现代工业世界,所以不管是在布列塔尼还是塔希提岛,他都希望能够从更加原始朴素、充异城风情的文化中找到特别的艺术表现力。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埃米尔·贝尔纳《麦收》,1888年,贝尔纳追求高度凝练的形式美和仪式感,这一特点在他描绘参与崇高的田间劳作的男人和女人时尤为实出。1886年高更和埃米尔·贝尔纳来到布列塔尼阿旺桥,他们在阿旺桥相识并互生敬意,后来形成了以高更为中心的艺术团体,即阿旺桥画派。他们的作品大多具有象征主义特征,大胆使用纯色绘画,其中的一些成员,日后成了纳比派的核心人物。贝尔纳使用一种景泰蓝主义的技巧,用深色轮廓分割平面色块,如同景泰蓝工艺的掐丝一般,高更后来也采用了这种技法。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高更《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891年。这是高更刚到塔希提不久创作的作品。黄色的沙滩和写意式的潟湖波浪之间,有两个沉默的女人,一个穿着当地的帕雷欧裹身裙,另一个穿着由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画中女子鲜明的轮廓体现了马奈的影响,而其浓烈鲜艳的色彩,则预示着马蒂斯野兽派色彩的出现。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高更《威廉•莫拉尔肖像》(双面油画)1893-1894年,高更《自画像》背面是高更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恍惚,背景以蓝色为基调—这种表现手法似乎预示了1901年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艺术风格。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高更《艺术家肖像》(正面);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如同他职业生涯每一个重要阶段,高更绘制了这幅自画像。画中的他面容疲惫,身穿当地民俗服装;其中还以镜像翻转的形式纳入了他不久前完成的杰作《死亡的幽灵在注视》。这幅自画像还展现了高更位于蒙帕纳斯中心地带维钦托利路上的画室兼公寓的景象。墙壁按照梵高的建议涂上了黄色,墙面装饰的塔希提岛主题画作色彩绚丽。看过这次展览后,我开始注意画家每一副画作的细节部分,有时候画中画的内容更是暗示着作者的心理。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就像这副文森特.梵高《阿尔勒的卧室》,1889年,1888年10月中旬,梵高给高更寄去一封信,随信附有一幅描绘自己卧室的草图,并详细描述了画作的色彩。高更和梵高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共同度过了两个月,这段时光未能消弭两人在性格和审美上的差异,他们的相处以悲剧告终。梵高以阿尔勒的卧室为题画了三幅几乎相同的画作,现分别收藏于荷兰、美国和法国。每一副墙上挂的画作都不一样。这一幅是他妈妈搬了新家所画的,所以墙上的肖像是他的妹妹。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1887年,梵高在1886-1888年间寓居巴黎,通过自画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肖像是梵高最大的兴趣所在,而他描绘最多的就是自己,从1885到1889年,梵高创作了多达43幅自画像,也记录着他的画风转变。1887年春梵高开始采用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法,用纯色笔触形成明快鲜明的画面效果,埃米尔·贝尔纳将之称为“燃烧的脸”。前往阿尔勒之后,梵高仍延续了这种创作手法。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朱斯蒂娜·迪厄勒》,又名《花园中的女人》,作品名反映了劳特累克敏锐的现实洞察力。评论家曾指出画中人的面庞并不讨喜,背景则绿得夸张。在色彩运用上,这幅画作很贴近他的好友梵高的风格—后者常以极富表现力的手法,演绎大胆醒目的配色。画面中央的朱斯蒂娜展现出强烈的存在感,然而她的姿态略显僵硬,甚至有些别扭—这一印象因那双粗糙的大手而愈加突出。劳特累克以该花园为背景所描绘的女性,大多仅知其名;唯有朱斯蒂娜的姓氏被记录下来。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夏尔•莫兰《红发年轻女子肖像》,1889年。莫兰来自法国卢瓦尔地区,曾在巴黎美术学院接受过多年学院派艺术教育。他是劳特累克的好友,也是19世纪90年代木版画复兴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尝试过多种绘画风格,此画画风细腻,相对接近学院派风格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乔治•修拉《模特背影》,1887年。修拉一直偏爱安格尔的风格。本画作是尺幅更大的《模特》(藏于费城巴恩斯基金会)的预备习作,灵感取自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一着重描绘女子背部上缘与后颈的柔美曲线。尽管在1879年邂逅了印象派绘画,但修拉仅汲取了该流派明亮的色调、日式风格的布局以及灵动的构图,却坚定地拒绝追随其对转瞬即逝印象的捕捉。运用他自创的技法,修拉将笔触化为密集排列的纯色小点。他相信,经由视觉混合生成的色调所展现的更高强度与明度,将为古典传统注入新生。点彩派据说非常费眼睛,画一幅要花费很久。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亨利-埃德蒙·克罗斯《发丝》,约1892年,此画以画家未来的妻子伊尔玛为模特,浓密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庞,成为画面的唯一主题。女子的头发被画布边缘随意剪裁,体现了日本浮世绘对艺术家的影响。棕色和紫色相间的色点遍布画面,色彩简洁而和谐,现场看甚至会闪烁出动态的光芒。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保罗.西涅克《井边的女人》,1892年。这幅画也是点彩画的代表作之一。颜色的对比和渐变都非常精彩。画中两位女子正忙着从井里打水,山顶的城堡、远处的山麓、大海和港口的防波堤都是圣特罗佩的真实景色。画家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和谐的主题与明亮的镉黄都令人心情愉悦。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西奥·范·里斯尔伯格《罗斯科夫港口》,1889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马克西米利安•吕斯《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1901年,画家以细腻的点彩画法描绘巴黎圣母院周遭的街景,衣着光鲜的中产阶级、搬运水果蔬菜的仆人、牵着孩子的祖母,头顶篮子的面包师傅、小卖部的摊位、拉着窗帘的马车……繁忙变换的城市生活背后,是象征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费利克斯·瓦洛东《梳妆的女人》,1900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皮埃尔•博纳尔《私密》1891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皮埃尔·博纳尔《格纹衬衫》1892年,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这色彩和这份松弛感。博纳尔在桌边年轻女子的红色衬衫与常见的格纹桌布之间制造视觉混满,这是博纳尔从浮世绘中汲取的元素,这种来自日本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画作类似传统日式挂轴的构图和平的透视上。画中人如灵巧猫爪般的手势,则体现了画家的幽默。猫是博纳尔笔下室内场景的常驻角色,也是赋予画作猫式戏谑的关键所在。纳比派1891年出现于巴黎,以室内场景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法国艺术社团,多以平面化的表现手法来营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装饰效果。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皮埃尔·博纳尔《白猫》1894年,白猫这副作品也是纳米派的一个标志作品,有点略代变形的猫正在伸懒腰。虽然博纳尔更钟爱狗,但他却猫倾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铺捉猫咪神秘莫测的神态以及它们在感到满足时令人忍俊不禁的可爱。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皮埃尔.博纳尔的《女人与猫》,约1912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皮埃尔·博纳尔的《梳妆》,1914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奥埃尔.博纳尔《欢愉》1906-1910年
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对这个展览用心学习的结果是认识了很多派别,知道了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之间的关联,知道了点彩派和纳米派,以前仅仅知道大名鼎鼎的人物,但他们周围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画家,还有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的相互学习相互往来的故事。最后还是很感伤促成这次展览的法国奥赛博物馆的馆长阿米克在8月31日离世,不胜唏嘘,不胜感激为我们带来了如此饕餮的盛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