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邹城博物馆(二)
标签:
邹城市博物馆汉画像石峄山碑莱子侯刻石泗水捞鼎 |
分类: 博物馆记 |
记得第一次看到画像石是在南阳的汉画像石博物馆,真的被震撼到了。到邹城博物馆也是冲着这汉画像石来的。运气很好,正好遇到一位志愿者老师讲解,于是听了一个小时,学到很多知识。其实每一副汉画像石就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生活。

每个人物旁边都有名字,不知是否是孔子的学生。


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邹城博物馆有10方碑刻入选,包括“秦峄山刻石”和“莱子侯刻石”两件珍贵文物,是研究中国书法不可多得的瑰宝。《峄山碑》也称为《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五次东巡七块记功碑的第一块,碑文为李斯所书,二世东巡又刻二世诏书,四面共刻223字,其中正、左、后三面为李斯所书正文小篆,亦称“玉箸篆”,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会稽刻石》并称为“秦四山刻石”。峄山在《尚书》和《诗经》中都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真的很想去看看,可惜时间不够。

《峄山碑》命运多舛,唐开元以前,碑石已不存在仅有拓本传世,宋元祐时期,邹县县令张文仲命人重新摹刻立于县衙;元代邹县县尹宋德又令工匠再次摹刻,石碑右面题记即记其事。邹城博物馆的是元代摹刻碑,西安碑林存的是宋刻本。在山东博物馆也看到一个,估计那个就真的是复制品了。



东汉的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

很多介绍古碑的书都会介绍到《莱子侯刻石》,终于看到实物了。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是国家一级文物,被郭沫若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莱子侯刻石刻于西汉新莽时期,35字:"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刻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刻石的右侧石面有清嘉庆年间发现这块刻石的题记,是啊,2000多年了还能如此清晰,真的是太珍贵了。

建鼓乐舞汉画像1990年在郭里镇高李村出土,非常精彩。 左侧是乐舞百戏画面,中间一个大建鼓,两人骑在虎背上边击鼓边舞蹈。另一边是一人舞蹈,一人抚琴,一人击节,上层还有很多观众。

舞女长袖飘飘,衣袂随风扬起,极具动感。

右侧是四面顶的阙,阙上有两只猿猴,两侧站立两人,应是看门人。看面容有个表情似乎也不开心呢。台阶下刻有双鱼,意喻吉祥之意。

最上面一层是胡汉交战


吹笙,另外一个是吹笛子吗,一圈圈的好像是挽起的袖子,真形象


杂耍,腰上有个呼啦圈,那些小球正在空中飞舞

文通祠堂题记画像石始刻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题记部分非常长,达到了41行606个字,是国内发现题记文字最多的画像石。


上层是垂帐纹,右侧一人,头上上伏一鸟,左侧五人,皆面右,另有两只羊,一只站立,一只作奔跑状。

胡汉交战图也很精彩。跪着的都是胡人,能看到手被绑着,被俘虏了



这是一幅水榭钓鱼图,还有乌龟

这样的水榭不多见,有楼梯,还有一个石柱支撑

三条相对的鱼


泗水捞鼎汉画像石非常精彩,1990年在郭里镇高李村的汉墓中出土,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中期。塑造了多达23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桥正中着身份高贵,头戴高冠,身着袍衣,被普遍认为代表着秦王。还有好些凤凰和羽人。

捞鼎的都是一群面容悲伤的妇女和儿童,若不是志愿者介绍还真没注意。


伯驷父窃曲纹铜盘,是一件陪嫁品,是鲁伯驷父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之物。


吴王夫差剑也是镇馆之宝之一,1991年邹城朱山村出土,剑身瘦长,锋部尖利,剑身阴镌篆书铭文“攻吴王夫差剑自作其元用。”这是吴王的专用兵器,是春秋名剑中的精品。吴王夫差剑目前出土的有十余把,不记得在哪里也见过的。

每个人物旁边都有名字,不知是否是孔子的学生。


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邹城博物馆有10方碑刻入选,包括“秦峄山刻石”和“莱子侯刻石”两件珍贵文物,是研究中国书法不可多得的瑰宝。《峄山碑》也称为《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五次东巡七块记功碑的第一块,碑文为李斯所书,二世东巡又刻二世诏书,四面共刻223字,其中正、左、后三面为李斯所书正文小篆,亦称“玉箸篆”,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会稽刻石》并称为“秦四山刻石”。峄山在《尚书》和《诗经》中都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真的很想去看看,可惜时间不够。

《峄山碑》命运多舛,唐开元以前,碑石已不存在仅有拓本传世,宋元祐时期,邹县县令张文仲命人重新摹刻立于县衙;元代邹县县尹宋德又令工匠再次摹刻,石碑右面题记即记其事。邹城博物馆的是元代摹刻碑,西安碑林存的是宋刻本。在山东博物馆也看到一个,估计那个就真的是复制品了。



东汉的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

很多介绍古碑的书都会介绍到《莱子侯刻石》,终于看到实物了。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是国家一级文物,被郭沫若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莱子侯刻石刻于西汉新莽时期,35字:"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刻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刻石的右侧石面有清嘉庆年间发现这块刻石的题记,是啊,2000多年了还能如此清晰,真的是太珍贵了。

建鼓乐舞汉画像1990年在郭里镇高李村出土,非常精彩。 左侧是乐舞百戏画面,中间一个大建鼓,两人骑在虎背上边击鼓边舞蹈。另一边是一人舞蹈,一人抚琴,一人击节,上层还有很多观众。

舞女长袖飘飘,衣袂随风扬起,极具动感。

右侧是四面顶的阙,阙上有两只猿猴,两侧站立两人,应是看门人。看面容有个表情似乎也不开心呢。台阶下刻有双鱼,意喻吉祥之意。

最上面一层是胡汉交战


吹笙,另外一个是吹笛子吗,一圈圈的好像是挽起的袖子,真形象


杂耍,腰上有个呼啦圈,那些小球正在空中飞舞

文通祠堂题记画像石始刻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题记部分非常长,达到了41行606个字,是国内发现题记文字最多的画像石。


上层是垂帐纹,右侧一人,头上上伏一鸟,左侧五人,皆面右,另有两只羊,一只站立,一只作奔跑状。

胡汉交战图也很精彩。跪着的都是胡人,能看到手被绑着,被俘虏了





这是一幅水榭钓鱼图,还有乌龟

这样的水榭不多见,有楼梯,还有一个石柱支撑

三条相对的鱼


泗水捞鼎汉画像石非常精彩,1990年在郭里镇高李村的汉墓中出土,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中期。塑造了多达23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桥正中着身份高贵,头戴高冠,身着袍衣,被普遍认为代表着秦王。还有好些凤凰和羽人。

捞鼎的都是一群面容悲伤的妇女和儿童,若不是志愿者介绍还真没注意。

方形的铜镜



伯驷父窃曲纹铜盘,是一件陪嫁品,是鲁伯驷父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之物。


吴王夫差剑也是镇馆之宝之一,1991年邹城朱山村出土,剑身瘦长,锋部尖利,剑身阴镌篆书铭文“攻吴王夫差剑自作其元用。”这是吴王的专用兵器,是春秋名剑中的精品。吴王夫差剑目前出土的有十余把,不记得在哪里也见过的。

前一篇:走进山东--邹城博物馆(一)
后一篇:走进山东--邹城孟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