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南京--朝天宫(二)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
标签:
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 |
分类: 博物馆记 |
在朝天宫赶上了一场“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这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特别的时代,各民族在华夏文化的认同下相互交融,形成隋唐时期开放统一的精神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交流互通、包容互鉴的特性,中华文明才不断转化发展、延绵不断。

短短的179年,13个王朝的更迭,这张图看得非常清楚。而南京其实就是南朝的都城,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当中宋、齐、梁、陈均定都在南京。



穿着盔甲的武士

北魏彩绘陶武士俑,身着明光铠。胸甲分左右两片,每片中央各有一弧形凸起的圆护,圆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能够给敌人很大的视觉冲击。

北魏釉陶甲骑具装俑,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出土,来自大同市博物馆。重骑兵在古时期战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他们在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甲骑具就是人和马都有铠甲。




这是背着一个箭铜吧,好像是古琴一般

对北朝重骑兵的冲击战术,南朝军队也有自己的应对利器——弩。这是南朝的铜弩机,南京秦淮河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此件弩机是一种大型的特殊弩,称为床弩,射程远,威力强大。





马也有盔甲


南朝文化承自东晋,东晋政权是为永嘉之乱后躲避战乱的皇室宗亲、高门士族建立,例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等。

文人雅趣的东西比较多。玉带钩




青瓷唾壶出土于“陈郡谢氏”家族成员谢珫墓。唾壶是当时贵族家庭生活必需品,用来唾漱口水、吐食物残渣等。置唾壶在案头,既为实用之需,亦添几分书斋雅趣。


耳杯



清 拓 北魏李璧墓志碑冊,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

北魏兽面纹瓦当,洛阳博物馆藏

南朝的兽面纹瓦当,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右边是人面瓦当

北魏的石獅,健硕有力

北魏 石玄武


衣冠服饰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南北朝衣冠服饰的样式变化频繁。南朝士人以宽衣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妇女流行窄袖紧身、上俭下丰的款式,影响了北魏洛阳时代的衣冠。


一位戴将军帽、骑着马的人正要弯弓射箭,他的面前是奔跑的鹿群,他身后是一位手拿令旗的人,似乎是整个狩猎队伍的指挥官。专家们认为这种长卷式的狩猎图非常罕见。壁画的画风、画中人物的形象都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特点。



这副《狩猎图》描绘的是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狩猎。




.明拓 《淳化閣帖》王筠帖



北魏莲花龙纹石灯,来自大同博物馆







持莲侍女纹画像砖


青瓷莲瓣纹瓷瓶,来自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好不雅致。

南京博物院的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周身布满的各式莲花图案,穿插飞天、宝相花、菩提叶等纹饰,被认为是具有佛教色彩器物的佐证。


青瓷莲瓣纹盖罐,也是南京市博物馆的。

东魏的白石菩薩立像

东魏石佛造像

北齐石菩萨头部残件

也是北齐的


司马金龙墓的北魏石雕柱础,来自大同博物馆。圆雕伎乐童子,高浮雕莲瓣、蛟龙,浅浮雕忍冬纹、伎乐人物等,是平城时代卓越的雕刻艺术代表。



三足青瓷砚

清 刊昭明太子《文選》

东晋的一枚古印章---“零陵太守”章

南北朝上承魏晋,下启隋唐,让我们从南北对峙中认识一个起于金戈铁马的年代,体验南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非常喜欢,拍了很多,虽然很多都不记得了,但没关系,以后再去山西博物院、去太原博物馆、去大同博物馆、去句容博物馆、去偃师博物馆一路再去看。

短短的179年,13个王朝的更迭,这张图看得非常清楚。而南京其实就是南朝的都城,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当中宋、齐、梁、陈均定都在南京。



穿着盔甲的武士

北魏彩绘陶武士俑,身着明光铠。胸甲分左右两片,每片中央各有一弧形凸起的圆护,圆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能够给敌人很大的视觉冲击。

北魏釉陶甲骑具装俑,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出土,来自大同市博物馆。重骑兵在古时期战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他们在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甲骑具就是人和马都有铠甲。



北魏彩绘陶武士俑,来自偃师商城博物馆,胸背部分是小型的鱼鳞甲片,不过很喜欢他的喇叭裤

这是背着一个箭铜吧,好像是古琴一般

对北朝重骑兵的冲击战术,南朝军队也有自己的应对利器——弩。这是南朝的铜弩机,南京秦淮河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此件弩机是一种大型的特殊弩,称为床弩,射程远,威力强大。





马也有盔甲


南朝文化承自东晋,东晋政权是为永嘉之乱后躲避战乱的皇室宗亲、高门士族建立,例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等。

文人雅趣的东西比较多。玉带钩




青瓷唾壶出土于“陈郡谢氏”家族成员谢珫墓。唾壶是当时贵族家庭生活必需品,用来唾漱口水、吐食物残渣等。置唾壶在案头,既为实用之需,亦添几分书斋雅趣。


耳杯


西汉·“平城”铭瓦当、北魏·
兽面纹瓦当。大同市博物馆藏。大同在古代叫做平城,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

清 拓 北魏李璧墓志碑冊,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

北魏兽面纹瓦当,洛阳博物馆藏

南朝的兽面纹瓦当,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右边是人面瓦当

北魏的石獅,健硕有力

北魏 石玄武

北魏·
彩绘陶俑一组,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衣冠服饰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南北朝衣冠服饰的样式变化频繁。南朝士人以宽衣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妇女流行窄袖紧身、上俭下丰的款式,影响了北魏洛阳时代的衣冠。


一位戴将军帽、骑着马的人正要弯弓射箭,他的面前是奔跑的鹿群,他身后是一位手拿令旗的人,似乎是整个狩猎队伍的指挥官。专家们认为这种长卷式的狩猎图非常罕见。壁画的画风、画中人物的形象都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特点。



这副《狩猎图》描绘的是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狩猎。




.明拓 《淳化閣帖》王筠帖



北魏莲花龙纹石灯,来自大同博物馆

北齐·
青釉兽面纹尊,山西太原王郭村娄睿墓出土,来自山西博物院。运用了贴花装饰技法,器盖、器身等处大量使用莲花等佛教元素的纹饰,反映了当时佛教的流行。






持莲侍女纹画像砖


青瓷莲瓣纹瓷瓶,来自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好不雅致。

南京博物院的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周身布满的各式莲花图案,穿插飞天、宝相花、菩提叶等纹饰,被认为是具有佛教色彩器物的佐证。


青瓷莲瓣纹盖罐,也是南京市博物馆的。

东魏的白石菩薩立像

东魏石佛造像

北齐石菩萨头部残件

也是北齐的


司马金龙墓的北魏石雕柱础,来自大同博物馆。圆雕伎乐童子,高浮雕莲瓣、蛟龙,浅浮雕忍冬纹、伎乐人物等,是平城时代卓越的雕刻艺术代表。


南朝宋·
玻璃碗,江苏句容春城南朝墓出土,来自句容市博物馆藏。这个玻璃杯具有典型的萨珊玻璃风格,应为来自萨珊王朝的舶来品。南京、镇江一带出土进口玻璃器中尤以此器最为完整和精美。

三足青瓷砚

清 刊昭明太子《文選》

东晋的一枚古印章---“零陵太守”章

南北朝上承魏晋,下启隋唐,让我们从南北对峙中认识一个起于金戈铁马的年代,体验南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非常喜欢,拍了很多,虽然很多都不记得了,但没关系,以后再去山西博物院、去太原博物馆、去大同博物馆、去句容博物馆、去偃师博物馆一路再去看。
前一篇:秋日南京--朝天宫(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