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探访山西古建筑--介休环翠楼、源神庙

标签:
山西介休环翠楼源神庙 |
分类: 绿色激情 |
这是国庆节第三次来山西,也是山西人因黑神话悟空突然出圈的一次。还好我们选择的都是小众地方,才得以深入欣赏如此美物。在晨曦中我们拐入介休石屯村,一座精美的古桥展示在我们眼前。

石桥建于明嘉靖1540年,三孔如虹,跨于溪上,而桥上的玉皇阁建于清咸丰1854年,重檐歇山顶,有单层十字歇山顶叠落于在重檐阁顶,使楼体在视觉上形成“明三暗二”的景致,更特别的是三檐皆施琉璃瓦,黄绿二色的剪边,颇有气势。

二楼上不去,据说供奉玉皇大帝,所以又叫玉皇阁。

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子欣赏到如此精致的琉璃桥,让大家都惊叹不已。



开车继续前行,我们的第二站是洪山的源神庙,源神庙的叫法是介休独有的,据说这附近有三个源神庙,平遥一个,介休两个。村子里安安静静,晨曦中不少村民正在池塘边锻炼,特别喜欢这种感觉。


这里古意昂然,林木苍翠,我们仿佛是来拜谒一位出世的隐者。

原来庙前的水池是一处水源---“洪山泉”,俗名“源神池”,又名鸑鷟泉,因有鸑鷟鸟落在狐岐山上,泉水随之涌出,故得名,自古以来是介休重要的灌溉水源。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这条河古代称为“胜水”,洪山源泉也因此被称为“胜水”,是介休旧志所载十景之一的“胜水流清”。



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承载着民间对水源崇拜的质朴信仰。进门的木牌坊上写着“有本者如是”,据说这是明代王阳明所书。真的是好特别的文字。搜了一些,朱熹说过,渊泉,静深而有本也。

经山门门洞,即进入主院落。



东西配殿各三间,牌匾分别为“上善若水”和“礼授尼山”。


古碑林立

庙里有万历年间的碑刻《鸑鷟泉水利记》、《介休县水利条规碑》、《新建源神庙记》等记载了介休涉水的历史大事。有宋代名相文彦博“始开三河”的功绩,有明代知县王一魁治理洪山水利积弊的实迹及历代水利兴修和水规、水法等。

很早就知道文彦博是介休人,原来他也曾治理过水,大殿内还供奉尧、舜、禹三帝,侍立的西门豹、郑国、李冰等都是治水专家,很贴合源神庙的水源崇拜。



屋檐上的向日葵花精美大气


殿外是清碑,里面有明碑,有一块是明万历1591年,县令王一魁等人的诗碑,碑下部还刻有洪山泉的图.。王一魁于明万历1588年将源神旧庙东移迁于此,并进行扩建。当时连同北宋至道三年(997)《源神庙碑记》、至道三年(997)《重修庙宇碑》和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源神碑记》三通宋代碑石从原旧址一同迁此。源神庙宋前即有之,相传为唐初尉迟恭在介休任县令时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现存建筑规模是明清的了。

石桥建于明嘉靖1540年,三孔如虹,跨于溪上,而桥上的玉皇阁建于清咸丰1854年,重檐歇山顶,有单层十字歇山顶叠落于在重檐阁顶,使楼体在视觉上形成“明三暗二”的景致,更特别的是三檐皆施琉璃瓦,黄绿二色的剪边,颇有气势。


二楼上不去,据说供奉玉皇大帝,所以又叫玉皇阁。

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子欣赏到如此精致的琉璃桥,让大家都惊叹不已。



开车继续前行,我们的第二站是洪山的源神庙,源神庙的叫法是介休独有的,据说这附近有三个源神庙,平遥一个,介休两个。村子里安安静静,晨曦中不少村民正在池塘边锻炼,特别喜欢这种感觉。


这里古意昂然,林木苍翠,我们仿佛是来拜谒一位出世的隐者。

原来庙前的水池是一处水源---“洪山泉”,俗名“源神池”,又名鸑鷟泉,因有鸑鷟鸟落在狐岐山上,泉水随之涌出,故得名,自古以来是介休重要的灌溉水源。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这条河古代称为“胜水”,洪山源泉也因此被称为“胜水”,是介休旧志所载十景之一的“胜水流清”。



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承载着民间对水源崇拜的质朴信仰。进门的木牌坊上写着“有本者如是”,据说这是明代王阳明所书。真的是好特别的文字。搜了一些,朱熹说过,渊泉,静深而有本也。

经山门门洞,即进入主院落。

门上面是倒座戏台3间,卷棚歇山顶。上书“鸣玉楼”,戏台两边是钟鼓楼。戏台下正中是门洞,两边是各两孔窑洞,称为云房。

一进院落,有戏楼、大殿和配殿。正对面是大殿,两边是配殿。


东西配殿各三间,牌匾分别为“上善若水”和“礼授尼山”。


古碑林立

庙里有万历年间的碑刻《鸑鷟泉水利记》、《介休县水利条规碑》、《新建源神庙记》等记载了介休涉水的历史大事。有宋代名相文彦博“始开三河”的功绩,有明代知县王一魁治理洪山水利积弊的实迹及历代水利兴修和水规、水法等。

很早就知道文彦博是介休人,原来他也曾治理过水,大殿内还供奉尧、舜、禹三帝,侍立的西门豹、郑国、李冰等都是治水专家,很贴合源神庙的水源崇拜。



屋檐上的向日葵花精美大气


殿外是清碑,里面有明碑,有一块是明万历1591年,县令王一魁等人的诗碑,碑下部还刻有洪山泉的图.。王一魁于明万历1588年将源神旧庙东移迁于此,并进行扩建。当时连同北宋至道三年(997)《源神庙碑记》、至道三年(997)《重修庙宇碑》和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源神碑记》三通宋代碑石从原旧址一同迁此。源神庙宋前即有之,相传为唐初尉迟恭在介休任县令时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现存建筑规模是明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