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探访山西古建筑--西溪二仙庙、崇安寺

标签:
陵川西溪二仙庙崇安寺国宝山西 |
分类: 绿色激情 |
晋东南有好些二仙庙,列入国保单位就有小南村二仙庙、小会岭二仙庙、西溪二仙庙等六座二仙庙,其中西溪二仙庙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这次我们看了小南村二仙庙,还去了一个没有开门的二仙庙,最后来看陵川的西溪二仙庙。二仙庙仿佛建在一个山谷中,停好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牌坊。

前殿建于明洪武十八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殿堂内有三座木雕神龛,居中的为在中柱又设一道龛门,构成内外双龛,两根柱子上雕刻了一对蟠龙,外龛两根垂莲柱上又雕刻了降龙,三座木雕神龛极为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小木作。

侧面的神龛

从供奉的二仙角度望出去,突然发现视线正对着下来的楼梯,原来我们从走入庙内的一举一动都被二仙看得清清楚楚。

平祺天花板上也曾有彩绘


继续往后走就可以看到三座金代的建筑,也是西溪二仙庙中最古老的木建筑,尤其是为二位二仙而建的东西两座梳妆楼,被誉为古代阁楼式样的代表作。


读读这碑文,就是古人的一篇游记:西溪偕友饮同至雷王泉 今朝风日好,骑马到西溪。。。


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的梳妆楼,穿越了千年,等待着更多的有缘人来遇见。





在这么多千古佳作中,我找到了最为著名的是金末元初元好问的七言绝句:“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大家看到了吗?

这些都是文人墨客们的小作文,董宇飞真应该来看看。


写博客看到介绍才知道二仙庙选址是背水面山,与传统的背山面水式选址截然相反,确实和我当时的感觉一致。很可惜没有遇到文管员帮我们介绍,后来看到介绍说负责的文官员还是一位90后,真是不错,希望被护佑的二仙庙在这青山拱翠的山谷里长长久久。


山门也是崇安寺一宝。因为它的材质是青石,门框上有清晰的年限记载--北宋,据今有960多年的历史了,是崇安寺内最早的建筑构件。


石头门上还依稀能看到花纹


这块石碑也是国宝,上面是北宋名士马骧宋撰写的《重修崇安寺山门碑记》,刻石时间为北宋1046年,碑文为骈体,文字依稀可见,历史和文脉就是这样延续着。



过殿后为大雄宝殿,现存为清1841年重修,面阔五间,带前廊,单檐悬山布瓦顶,琉璃剪边,屋面中心为绿琉璃方胜,屋脊正中有一三层琉璃楼阁脊饰。

旁边的插花楼和二仙庙的梳妆楼有点类似,不同的是这插花楼一层是实心墙体,梳妆楼一层是副阶周匝,这个词就相当于是门廊的意思。



大雄宝殿前还有一根高约丈许的硅化木


走过牌坊,发现竟然是一个向下的楼梯,这真是很不一样,一般寺庙都建在山上,它建在山沟里,需要顺道而下。

二仙庙创建于唐758年-759年,宋徽宗1102-1106年加封为“真泽宫”,金代扩建,后历代皆有修葺。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山门和中殿之间的东西两侧设廊,现存建筑后殿、东西梳妆楼三个建筑都是金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所建。独特的山门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二楼的戏楼是开放的,也很不一般。


六五年是山西省文保,2001年是第五批全国文保。


献殿两旁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其中二棵据说有千岁了。柏树上的大树瘤酷似十二生肖,也是庙中一绝。

二仙庙创建于唐758年-759年,宋徽宗1102-1106年加封为“真泽宫”,金代扩建,后历代皆有修葺。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山门和中殿之间的东西两侧设廊,现存建筑后殿、东西梳妆楼三个建筑都是金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所建。独特的山门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二楼的戏楼是开放的,也很不一般。


六五年是山西省文保,2001年是第五批全国文保。


献殿两旁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其中二棵据说有千岁了。柏树上的大树瘤酷似十二生肖,也是庙中一绝。

看着这些大树,内心很震撼,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仿佛自带仙气,令人满心敬畏。




庙中的石刻很多,很多碑刻都被镶嵌在了墙壁上,大都清晰可见

前殿建于明洪武十八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殿堂内有三座木雕神龛,居中的为在中柱又设一道龛门,构成内外双龛,两根柱子上雕刻了一对蟠龙,外龛两根垂莲柱上又雕刻了降龙,三座木雕神龛极为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小木作。

侧面的神龛

从供奉的二仙角度望出去,突然发现视线正对着下来的楼梯,原来我们从走入庙内的一举一动都被二仙看得清清楚楚。

平祺天花板上也曾有彩绘


继续往后走就可以看到三座金代的建筑,也是西溪二仙庙中最古老的木建筑,尤其是为二位二仙而建的东西两座梳妆楼,被誉为古代阁楼式样的代表作。


读读这碑文,就是古人的一篇游记:西溪偕友饮同至雷王泉


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的梳妆楼,穿越了千年,等待着更多的有缘人来遇见。





在这么多千古佳作中,我找到了最为著名的是金末元初元好问的七言绝句:“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大家看到了吗?

这些都是文人墨客们的小作文,董宇飞真应该来看看。


写博客看到介绍才知道二仙庙选址是背水面山,与传统的背山面水式选址截然相反,确实和我当时的感觉一致。很可惜没有遇到文管员帮我们介绍,后来看到介绍说负责的文官员还是一位90后,真是不错,希望被护佑的二仙庙在这青山拱翠的山谷里长长久久。

高大的古陵楼是明代改建的,非常气派的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屋脊是彩色琉璃鸱吻对峙,彩色琉璃剪边。独特的结构就是一层檐下有一圈围廊,也就是建筑术语上的“副阶周匝”。

山门也是崇安寺一宝。因为它的材质是青石,门框上有清晰的年限记载--北宋,据今有960多年的历史了,是崇安寺内最早的建筑构件。


石头门上还依稀能看到花纹


这块石碑也是国宝,上面是北宋名士马骧宋撰写的《重修崇安寺山门碑记》,刻石时间为北宋1046年,碑文为骈体,文字依稀可见,历史和文脉就是这样延续着。



过殿后为大雄宝殿,现存为清1841年重修,面阔五间,带前廊,单檐悬山布瓦顶,琉璃剪边,屋面中心为绿琉璃方胜,屋脊正中有一三层琉璃楼阁脊饰。

旁边的插花楼和二仙庙的梳妆楼有点类似,不同的是这插花楼一层是实心墙体,梳妆楼一层是副阶周匝,这个词就相当于是门廊的意思。



大雄宝殿前还有一根高约丈许的硅化木

后一篇:徽州四季--绩溪仁里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