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度之旅之--甘肃博物馆(2)

标签:
甘肃博物馆铜奔马淳化阁贴驿使图 |
分类: 博物馆记 |
甘肃省的名字来源于古时的甘州与肃州,这两个地区都在河西走廊,自古这里就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21年张骞凿通西域开始,多民族不断融合,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出行前的一周把甘肃的地形和历史都认真过了一遍,特别是纪录片《河西走廊》又刷了一遍,尽管如此,走进博物馆还是被琳琅满目的藏品亮花了眼。展板上描述了古代中西方交流的几条通道。

丝绸之路展厅: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的展品,铜奔马也在这里。

蚕纹二联罐,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前)的文物,上面是一幅早期罕见的雕刻精美的群蚕图。


出土于雷台汉墓的绿釉陶楼院(东汉晚期),可以看做是古代地方武装势力的家。

绢底平绣人像: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高7.2厘米,非常小,用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虽然是个残片,但却是一级文物。

铜博戏俑,四俑相向跪坐,表情各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猪形玉握,玉猪用“汉八刀”技法琢出,是古代的葬玉。

东汉铜连枝灯,出土于雷台汉墓,和三星堆的摇钱树类似。

鎏金措银铜尊


大家都知道的,它的两边侧脸表情不同,其中的一面实在是搞笑的不行。

铜奔马身后,是一整套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马、1头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17个持戟武士和28个奴婢组成。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铜质东汉车马仪仗俑。

汉代木舞俑,汉代的木俑是彩色的,不过线条比较简单,这对木俑做舞状,头发成高髻,长袖袍服,很有故事感。

这更像是在起舞了

木角独兽,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动物叫做獬豸,是代表着吉祥、公平正义。也被称之为上古时代的大法官。

这个展柜里全部都是魏晋时期的画像砖,而最有名的就是这驿使图,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以此砖为模板,发行了《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


千军万马


总之好玩极了,建议每个去甘博的游客都别忘好好看看这群活灵活现的画像砖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凉州模式”的代表,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是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对天梯山石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所以其中部分保存于甘博,天梯山石窟肯定要去看看。这是一尊彩塑菩萨像。

画像砖上的伎乐

连珠纹样的织锦


唐代的账单

瑞兽葡萄纹铜镜,在南北朝时期葡萄图案由西亚经中亚传入我国,到唐代葡萄纹和海兽纹成为铜镜流行的纹样。

鎏金银盘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物,是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一件重要罗马文物,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元代的八思巴文虎符圆牌,也是镇馆之宝之一,圆牌为铁质,文字为银质。两面镶嵌凸起的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一正一反,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这面银字圆虎牌,是朝廷或诸王公为军情急务谴使者所用的信物。

肃府本《淳化阁帖》,镇馆之宝之一。淳化阁帖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贴,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不幸的是,此贴印数不多且刻版即毁于火,所以流传的少量贴本,后来成为稀世之珍。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贴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锁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青铜獬豸,这一件形体很大

细节之处也是丝毫不马虎


“庄严妙相”象牙印,法轮钮,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很精致,应该是皇帝御赐之物。


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木屋。汪氏家族墓,源自徽州汪氏,位于甘肃定西漳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1972年发现,先后发掘清理墓葬17座,出土文物七百多件,是现存最大元墓群。其中著名的蓝色玻璃莲花托盏也出土于此,可惜收起来了,没有看到。

丝绸之路展厅: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的展品,铜奔马也在这里。

蚕纹二联罐,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前)的文物,上面是一幅早期罕见的雕刻精美的群蚕图。

人面柄首铜匕,辛店文化(距今2400—2800年前),人脸图案似乎在微笑

首造型简单古朴的鹰头形青铜权杖,鹰是草原民族崇拜的猛禽,代表着力量、敏锐、智慧与速度。

战国时期张掖出土的青铜麋鹿



王杖简--这也是甘博的镇馆之宝之一: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简牍松木削制,字迹清晰。虽然看似平平无奇,但从这2000多年前的文字可以细细品味一份历史的穿越感。

王仗简牍的内容为赏赐70岁以上老人王杖的有关诏书律令,反映了汉代尊老、养老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战国时期张掖出土的青铜麋鹿



王杖简--这也是甘博的镇馆之宝之一: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简牍松木削制,字迹清晰。虽然看似平平无奇,但从这2000多年前的文字可以细细品味一份历史的穿越感。

王仗简牍的内容为赏赐70岁以上老人王杖的有关诏书律令,反映了汉代尊老、养老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出土于雷台汉墓的绿釉陶楼院(东汉晚期),可以看做是古代地方武装势力的家。

绢底平绣人像: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高7.2厘米,非常小,用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虽然是个残片,但却是一级文物。

铜博戏俑,四俑相向跪坐,表情各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猪形玉握,玉猪用“汉八刀”技法琢出,是古代的葬玉。

东汉铜连枝灯,出土于雷台汉墓,和三星堆的摇钱树类似。

鎏金措银铜尊

东汉的雷台汉墓是1969年发现,据推断墓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东汉末年的“宣威侯”张绣。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铜奔马,以前称之为马踏飞燕,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所以展柜前里三层外三层,挤都不挤不进去。看到原件才发现其实并不大。

大家都知道的,它的两边侧脸表情不同,其中的一面实在是搞笑的不行。

铜奔马身后,是一整套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马、1头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17个持戟武士和28个奴婢组成。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铜质东汉车马仪仗俑。



汉代木舞俑,汉代的木俑是彩色的,不过线条比较简单,这对木俑做舞状,头发成高髻,长袖袍服,很有故事感。

这更像是在起舞了

木角独兽,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动物叫做獬豸,是代表着吉祥、公平正义。也被称之为上古时代的大法官。

这个展柜里全部都是魏晋时期的画像砖,而最有名的就是这驿使图,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以此砖为模板,发行了《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


千军万马


总之好玩极了,建议每个去甘博的游客都别忘好好看看这群活灵活现的画像砖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凉州模式”的代表,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是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对天梯山石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所以其中部分保存于甘博,天梯山石窟肯定要去看看。这是一尊彩塑菩萨像。

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天梯山石窟,既有明显的印度风格,又糅杂汉风,正是佛教壁画艺术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个代表性过渡。

细眉深目,高鼻厚唇,上身袒露,身上披挂着项圈、璎珞、臂钏、手镯,帔巾绕于肩后飘飞,下着灰绿色贴体长裙,右手下垂持净瓶。

细眉深目,高鼻厚唇,上身袒露,身上披挂着项圈、璎珞、臂钏、手镯,帔巾绕于肩后飘飞,下着灰绿色贴体长裙,右手下垂持净瓶。


画像砖上的伎乐

连珠纹样的织锦


唐代的账单

瑞兽葡萄纹铜镜,在南北朝时期葡萄图案由西亚经中亚传入我国,到唐代葡萄纹和海兽纹成为铜镜流行的纹样。

鎏金银盘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物,是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一件重要罗马文物,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元代的八思巴文虎符圆牌,也是镇馆之宝之一,圆牌为铁质,文字为银质。两面镶嵌凸起的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一正一反,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这面银字圆虎牌,是朝廷或诸王公为军情急务谴使者所用的信物。

肃府本《淳化阁帖》,镇馆之宝之一。淳化阁帖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贴,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不幸的是,此贴印数不多且刻版即毁于火,所以流传的少量贴本,后来成为稀世之珍。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贴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锁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青铜獬豸,这一件形体很大

细节之处也是丝毫不马虎


“庄严妙相”象牙印,法轮钮,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很精致,应该是皇帝御赐之物。


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木屋。汪氏家族墓,源自徽州汪氏,位于甘肃定西漳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1972年发现,先后发掘清理墓葬17座,出土文物七百多件,是现存最大元墓群。其中著名的蓝色玻璃莲花托盏也出土于此,可惜收起来了,没有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