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晋南古建筑之一--大云院、龙门寺

标签:
古建大云院五代壁画龙门寺深山古刹 |
分类: 绿色激情 |
大云院位于平顺县龙耳山的密林中,三面环山。据寺内碑记记载,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北宋时敕命为大云院。

龙耳山的九条支脉就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所以被称之为“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云院共有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为五代遗构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我们请了院子里的一位退休的大姐给我们简单的讲解了一下。

最辉煌的时期这里曾经僧舍殿宇多达一百多间,如今只剩下这大佛殿了。



雨越下越大,我们却还兴致高昂。


大云院以大佛殿内留存有五代壁画而闻名于世,是迄今我国古代佛寺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与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弥足珍贵。当时看到惊叹不已,但因不能拍照,回来不到二个月都已经忘的干干净净。看了看百度里的壁画图片,似曾相识又相当陌生。看来还是了解太少的缘故。

殿顶在明清修葺过,套兽与鸱吻都是明清的样子。


大门外还有一座七宝塔为五代遗构,我们围着这石塔拍了半天,留下图片的确实印象深刻许多。

塔腰上雕有乐伎和舞伎,舞伎舞姿优美,乐伎和乐器都栩栩如生。

券门的天王身穿铠甲,双手扶杵,立于妖鬼之上,神情傲然。



这个雕刻图案为比丘掩门,活灵活现。

七宝塔原来是七级,现存五级,残高6米,塔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束腰八个面上每面当中雕刻一个动物,有飞马、狮子、麒麟、黑熊等。

门口两棵粗大的白皮松,一副深山古寺的画卷。






中轴线上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燃灯佛殿、千佛阁。山门即天王殿,为金代建筑。



位于中轴线中央的大雄宝殿(正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是寺内等级最高的一座单体建筑。


殿前竖有五代后汉公元950年的石经幢一座。




寺内西配殿虽然是山门、大雄宝殿中轴线西侧的一座小殿,但极具历史价值。它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整个殿宇三开间、 悬山顶,留有唐朝遗风,五代时期悬山式木构建筑中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之最”。

龙耳山的九条支脉就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所以被称之为“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云院共有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为五代遗构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我们请了院子里的一位退休的大姐给我们简单的讲解了一下。

最辉煌的时期这里曾经僧舍殿宇多达一百多间,如今只剩下这大佛殿了。



雨越下越大,我们却还兴致高昂。


大云院以大佛殿内留存有五代壁画而闻名于世,是迄今我国古代佛寺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与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弥足珍贵。当时看到惊叹不已,但因不能拍照,回来不到二个月都已经忘的干干净净。看了看百度里的壁画图片,似曾相识又相当陌生。看来还是了解太少的缘故。



大门外还有一座七宝塔为五代遗构,我们围着这石塔拍了半天,留下图片的确实印象深刻许多。

塔腰上雕有乐伎和舞伎,舞伎舞姿优美,乐伎和乐器都栩栩如生。





这个雕刻图案为比丘掩门,活灵活现。

七宝塔原来是七级,现存五级,残高6米,塔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束腰八个面上每面当中雕刻一个动物,有飞马、狮子、麒麟、黑熊等。


这五代的石塔真是设计精巧,独具匠心,穿越千年时光隧道遗留至今,真的为中华文明的悠久与传承而自豪。

从这个小桥过去沿石阶而上,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隐匿在半山腰的龙门寺。

据寺内碑文记载,龙门寺创建于北齐天宝550年,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门口两棵粗大的白皮松,一副深山古寺的画卷。






中轴线上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燃灯佛殿、千佛阁。山门即天王殿,为金代建筑。



位于中轴线中央的大雄宝殿(正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是寺内等级最高的一座单体建筑。


殿前竖有五代后汉公元950年的石经幢一座。




寺内西配殿虽然是山门、大雄宝殿中轴线西侧的一座小殿,但极具历史价值。它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整个殿宇三开间、 悬山顶,留有唐朝遗风,五代时期悬山式木构建筑中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