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下最美古村--庆元月山古村的廊桥王国

标签:
旅游浙江庆元月山古村古廊桥如龙桥 |
分类: 绿色激情 |
清澈的举溪从南到北穿过了整个村子。
月山村是闽浙通衢之地,发祥于宋代1004年,现在是举水乡政府所在地,人口大约1700人。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才辈出,明末清初的时候达到鼎盛,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这第一座来凤桥,相传与最有名的如龙桥同等构造,后被毁,现在的是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的,是一座石拱廊桥。
桥内的样子
来凤桥两边的建筑和廊桥很呼应。庆元人自古内敛,很少对外宣传自己的廊桥,所以真正是养在深闺。
一颗风水树旁打着月山村的名片---比月亮更美的地方。
我们沿着村子看到了五座廊桥。
走近才发现这棵高大的古樟树亭亭如盖,枝叶繁茂,真正是一棵风水树呢。
散落在一旁石砖上雕刻的小狮子还能看出往昔的繁盛。
吴文简祠与来凤桥相对,“文简”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纪念。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遭兵焚,后清康熙五年重修。
出了祠堂是当地人居住的一条小街,估计也是为游客游览新打造的。
有人居住所以生活气息很浓厚,这里商业气息很淡,随意走走逛逛,赏心悦目。
村民们制作的一种好吃的,不过不好意思,我已经忘记是什么了。
远远的看着前面就是著名的“如龙桥”了。
廊桥的建筑很复杂,需由数百根直木穿插、编织、咬合而成,利用建筑力学科学地解决大幅度拱跨受力难题,木头之间卯榫对接,上下相互叠压穿插,左右环环相扣,拱桥与廊屋互为交锁,古代桥梁专家这么精湛的技艺才得以让这些美丽的建筑传承至今。
从如龙桥向外看去,举溪两岸青山秀水,自然纯朴的古村落。
桥中间设神龛,两端置阁楼,桥中置“如龙桥”匾额一块,“如龙桥”三字遒劲有力,相传为七岁幼童吴之球所书(题匾的传说),整个建筑上下都是木制结构,颇具宋代遗风,真正是现存木拱廊桥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如龙桥后面竟然还有一片荷花田。
以荷花田为背景看过去,如龙桥背靠青山,横跨溪水,田园仙境不过如此了吧。
想来应该也是政府特意修缮的,好山好水古廊桥吸引更多的游客吧。
为了去看步蟾桥,还需要走一段距离,于是通过一个农业示范园,这里拍跳跃还是真心不错的。
“寿”字吗?像一条弯曲盘旋的小蛇。
农业示范园里的小小南瓜。
金色的麦穗也很上镜呢。
住在这样的农家乐里该是如何的心境。
这也是一座小廊桥吗?回来查询了还真是,袖珍的小廊桥叫做秆坑桥。
步蟾桥终于到了。
好像是旧日的石板古道。
步蟾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桥。步蟾,意为“步入蟾宫”,既暗合“进入月山村,必经此桥”,又寓意“蟾宫折桂”。步蟾桥的前景是金色的稻田。
桥面也是石板。
从桥中间回望来时的一路。也许是路有点远,游客们估计就看到如龙桥就打住了,所以步蟾桥看似有点落寞,可是在我看来这才是廊桥们隐居山间独有的味道吧。
返回的路上又走了很久,难得的乡间体验,真正喜欢山水的人才能享受如此的天然乐趣。
小小的房屋也悬挂着火红的灯笼,炊烟袅袅,生气勃勃。
返回的路上,一抬头看到了另一座小巧玲珑的廊桥——始建于明代的白云桥,有廊屋3间,由8根圆木并列组成平梁架,廊屋为重檐歇山顶,四角飞翘,造型别致,很喜欢。
很多地方月山村都修葺的很完美,有点移步换景的感觉了。
廊桥与古代风水文化紧密联系,一般设在村庄的水尾,水是财源的象征,以廊桥守住财源,并与风水林相伴随,形成村庄的一道风景。每座廊桥从神圣的“祭溪祈佑”、隆重的“上梁仪式”,到建成后的“踏桥开走”,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热闹非凡的“桥市”,都有约定俗成的习俗。
庆元廊桥作为文化瑰宝,已远远超出了其纯粹作为桥的功能,在庆元,廊桥是交通建筑,同时又是宗教建筑。多山、多水、少地的庆元,几乎很少单独修庙,他们寄托信仰的祭坛、神龛于是就放在村落最豪华的公共建筑——廊桥上,形成了“桥庙一体”的独特景观。
庆元是离省会杭州最远的县城,它的管辖地被福建寿宁、松溪、政和三面包围。宋代以前,庆元地区虽有官道穿梭,北上处州、杭州,南通建宁、福州,但由于山高林密、地形险峻,人口十分稀疏。从两宋之际开始,大批官宦、商贾、民众南迁,山重水复的庆元成了一处能够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
一山一水一廊桥,一切都是那么行云流水,那么顺应自然造化。庆元之行超过了我的预期,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好地方。不过山高水复,到庆元翻山越岭的途中竟然还吐了,也许交通不便,才是廊桥王国真正保存下来的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