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庆元廊桥---隐匿在山中的风景
标签:
旅行浙江庆元廊桥之乡香菇始祖兰溪桥 |
分类: 绿色激情 |

浙南大地,群山密布,溪流纵横,历代祖先所建廊桥无数。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载,当时庆元有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多座,目前庆元境内现存各类廊桥100多座,庆元木拱廊桥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桥庆元境内均有分布。

路上青山秀水,一个小村子出现在河对岸。

美不胜收的小村子,全体下车猛拍起来。
黑色的小棚子下面应该是香菇,庆元还是全国有名的食用菌产地。

在庆元的两天,以及后来路过的景宁,都是满满的蓝天白云,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雾霾中受苦的人真是羡慕不已。




大山深处,我们的第一个廊桥,全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兰溪桥到了。

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原址在兰溪桥水库淹没区内,1984年按原貌迁建今址。

兰溪桥就在大山深处的马路边,朴实无华,却又带着深深的历史文化,看到的那一刻,便十分的喜欢。

桥面以卵石墁砌,有廊屋19间,安木凳供人歇憩,廊屋两侧上、中、下铺钉三层风雨板,风雨板上各开启若干几何形小窗,既可通风又可凭窗观赏松源溪的秀丽风光。


过桥后一个幽静的小道,通向西洋殿,兰溪桥与西洋殿有机融合,成为庆元的著名景观,山回水复,松柳葱郁,古道通幽,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西洋殿是古代菇民为纪念香菇的鼻祖吴三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几经变迁,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集资重建。


该殿为四合寺观式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山门、前厅、戏台、中台、正殿等。
四水归堂的前厅
戏台
古老的建筑上雕龙画栋,在大山之中独显着自己的精彩。

我们赶早来,没有任何的游客,只有看守建筑的老人,说你们自己慢慢看吧,平时人不少呢。

正殿前分列左右厢房,厢房中心间为钟鼓楼,与正殿相对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吴三公像。
历代菇民把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吴三公生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为龙、庆、景三县菇民朝拜祀奉“菇神”的进香期,看得出香火很旺。说实话以前真的不知道香菇的始祖,而我还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香菇的人,感谢您吴三公,把那么美味的食物带给了我们。


整个建筑布局很紧凑,古老的厚重的感觉让我充满了敬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时候真的感谢旅行这样的方式,让我感知了那么多的淳朴与厚重,乡土的情怀也许就是这样生根发芽的吧。



徜徉期间,仿佛穿越到古装戏台之中,它们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老东西啊。

门口的石狮子不知是否是历经过大火,黑黢黢的。
远处山连山,水连水,曾经就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古老的廊桥才得以保存至今,让现在的我们能够来感知历史的厚重,有时候想,现代人真的必要按时的接受这些古老东西的熏陶,看着它们才会把自己浮躁心洗涤安静,过滤清澈。



最后看一眼这古老的西洋殿,想象着祭祖之时应该是很壮观的场面吧。

远远的看兰溪桥横跨在松源溪上,耐看极了。

距离兰溪桥不远,我们看的第二座廊桥-----濛淤桥,据说是元间建,时间久了废了,明嘉靖五年又重建,后坏于水,嘉庆十四年又建,1986年重修。


也许是重修的缘故,建造了一个环形的小景区的样子。估摸着收费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濛淤桥下的水泛着幽兰的青色,真的是一副自然之美的山水画卷。



环形的石步桥也成了非常美的景致之一。

才发现原来濛淤桥后面还有一座桥,不过那是一座普通的桥了。
绕过来,从这个角度再看。


和兰溪桥有点像,也是单孔的。

拱廊桥历经风雨而保存至今,与它的设计和结构分不开,木拱廊桥在构造上非常科学:一是木拱架是用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型结构,无一钉一铆,异常牢固;二是在桥两端拱架底垫枕木上竖四根天门柱,直通廊屋顶部,使廊屋与木拱架相互牵制,稳固性强;三是桥面板上先铺箬叶,箬叶上铺木炭,木炭上平铺砂石料,其上再施以鹅卵石或香糕砖,具有通风、散气、防腐的功效;四是桥上搭盖廊屋,有的配以桥亭、楼阁,中心间设神龛,廊屋中为通道,两侧设桥凳,具有交通、休闲、祭祀等功能。




转了一圈,每个角度都拍了个够。


中国桥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木拱廊桥是一种形制特殊的桥梁,在古代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是桥梁中的“活化石”。我们继续前行,去寻找更多隐匿在山间的美丽廊桥们。

镶嵌于群山之间的廊桥们,无声无息,或横跨悬崖之间,或静卧小溪之上,深深的融入在自然山色之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