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风光--明清古村落西递

标签:
黄山脚下皖南西递世界文化遗产 |
分类: 绿色激情 |
这几栋小白楼之中就是我们住的非常温馨的农家乐。真正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子。
上路出发,今天的行程是黟县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西递村。汪阿姨一家有亲戚在西递村,所以先带爸妈过去了。
距离我们住的南坑村不过十几公里,很快我们就到西递村口了。国庆期间自然是人多,但据说2013年国庆挤怕了,今年国庆的人流已经好多了。
汪阿姨的亲戚来接我们进村,这次主要是陪爸妈,我和老公自然都来过多次了。门口的标志性的是胡文光刺史牌坊,曾经有很多座牌坊都在文革中被毁了,牌坊是用黟县的青石雕琢,是石牌坊中的宝贝。西递是一处建于北宋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村子风光秀丽,四面环山,所有的街道都是青石铺就,古建筑也多为木结构,是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最丰富的皖南村落之一,所以在2000年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了。
先来到了亲戚家住的民居,就在游客熙熙攘攘的街边,进门就得锁门,亲戚说否则经常有游客会推门而入,好奇的来参观。
大门进来先是一个巷道,两边种满了绿植,转弯一个门进去才来到大厅。大厅很高,也有天井,采光很好。
亲戚带我们上到二楼,现在的二楼基本都不住人,堆了很多的杂物。推开二楼的窗户,整个西递村落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出现在眼前。
这是主人以前留下的一些门板,上面的点滴笔墨,虽然已经斑驳,但依旧能很清晰的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一种超脱的读书人的境界。这是古人所推崇的。
二楼的瓦片上留着一些青砖,主人特意收藏的,上面都有文字。
西递村有“中国古民居博物馆”之称,给我的感觉就是历史文化感非常强,也由于保护的早,所以很多东西都是遗存下来。这个村子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明清时期,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
高高的防火墙,这是皖南民居的特色之一。
建于清朝的“追慕堂”。
门口石鼓都无比精美,一个凤凰活灵活现,这是皖南民居三绝之一的砖雕艺术。
一个小狮子。
在路边的墙壁上看到一个肉讯,原来村里还是延续这样的杀猪风俗,第一次看到,挺有趣。
目前展示的很多民居都已经不住人了。
一个稍稍空闲的小广场,有很多写生的人在画画。
凑近看看,原来画的都是对面的“大夫第”有名的绣球楼。
看看实景,看看画板,很有味道。
“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现在多将这里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是西递村举办这个民俗活动的场所。
黟县一直被称之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家,应当也是出之这里吧。由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所写。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也是古代士大夫们的一种精神情怀。
村子被两条溪水环绕,而且是自东向西流,所以以前也称之为“西川”。
这是西递村里的主要一条街。
这是卖酒的吗,这样的摆设在现代村落里也不多见了。
这是三绝之一的“木雕”,记得以前看过有雕工七八个层次,故事人物极多的大梁,那真正是绝雕吧,不过也许现在的参观顺序是由导游安排的几个特色老房子,有的不开放了呢。
笃敬堂,是大家胡积堂的一处居所,具特色的当数这两侧的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营商和读书相提并论,其实也很正常,没有经济基础,怎能有读书的好机会呢。
这是桃李园,兄弟一家,弟弟教书,兄弟做官。墙上的一对楹联很有趣:“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遊逍遥”。全是走之底。通达逍遥,可以看出这家人追求的自在逍遥,闲情逸致的情趣。
桃李园最有名的是这石头的雕花木板,上面镶的漆雕《醉翁亭记》,是康熙年间黟县书法家黄元治的作品,十分珍贵。
在小巷里穿梭,旁边就是西园。
西园是清开封知府胡文照的故居,做官的自然是八字门楼风格。
庭院内有苏州园林的风格,里面有很多精美的石雕。特别是前院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主抬放家中保存至今。边上绿植不少给整个庭院增添了不少生机。
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精品代表。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
东园是胡文照的祖居,正厅左右厢房的两个房门别具一格。
右边厢房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又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可都含有无限的文化内涵的。
左边厢房六边形门上雕刻 “五蝠捧寿”的图案,五只蝙蝠展翅意喻多福长寿。主人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
这是包金的雕刻,想像一下曾经鼎盛之时,这个村落该是多么富足又殷实。
淳仁堂,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为采光所需,厅堂有一个天井,称之为“母”天井,两侧厢房也有一类似小天井,称之为“子”天井。
感觉天井真是一个摆放假山,种植绿植的好地方,有阳光,还有天然雨水。
这户人家还有后代在居住,墙拐处推满了好多金黄的大南瓜。
一个很贵重的床榻,应该是曾经的主人从外面经商带回来的。
顺着人流匆匆浏览,西递虽然已经成名许久,也不乏商业,但古旧的民居还保存着曾经质朴的模样,真正能体会主人们曾经的喜好与风格,不愧为最实景版的博物馆。
又回到了南坑村,虽然没有西递那么文化,却也古朴自然,在国庆假期中真是难寻的一个休闲养心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