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2013-09-08 22:24:12)
标签:

黑龙江省博物馆

红军街

道胜银行

中东铁路宾馆

霁虹桥

分类: 绿色激情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红军街46号。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物,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它的建筑果然充满了异国情调,可惜我拍不全。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博物馆斜对面两个红红圆顶的是哈尔滨市少年宫,1955年7月1日建宫,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少年宫之一。建宫初期朱德委员长为少年宫题写宫名。看看随便哪栋建筑都有名有范。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题写馆名。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在哈尔滨的闹市中心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哈尔滨十大精典建筑之一。史料载,这栋楼始建于1906年,是由中东铁路公司投资兴建的,是当时哈尔滨第一家大型商场,叫莫斯科商场,它的总建筑面积为11685平方米,共分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上部分由17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这个商场初期主要经营钟表、布匹、日用品、工艺品、陶瓷制品等。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看到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牌子,还有那久违的太阳神鸟的标识。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在翻阅这栋老建筑的资料时,知道了一位来自江南无锡的民国才女,她就是时任东北特别行政区美术学校校长的杨苓茀小姐。她曾于1927年在这栋楼里举办了个人的画展。(杨苓茀1887年生于无锡,8岁起就拜著名国画大师吴欢岱为师学画,14岁又师从文坛耆宿樊梵山学诗文,并在北京与国画大师齐白石一起举办画展。不久她被推荐到故宫古物陈列所当画师,尤以临摹历代帝王和皇后画像为专长。)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就展馆内容来说和曾去过的国内其他博物馆来说还是有差距的。资料查询,现在博物馆只展出其中三十分之一的展品。地下的1500平方米开设了海洋馆,另一半出租给古玩城,地上一层出租给了15家商店,有金店、珠宝店、服装店,还有饭店等,出租的面积近50%……  难怪乎我没有看到特别好的宝物。

 它的建筑有百年历史,最初的功能是商场,80多年前被改为博物馆。如今,80多年过去了,它又要回到它的起点——重为商业场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好像说有一个新馆在建的计划。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二楼的楼梯上看到高大的彩色玻璃窗。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从墙壁上看到的博物馆的老照片,比我拍的漂亮多了,没办法,现在门口熙熙攘攘实在拍不出这样清爽的效果。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看到的比较特别的内容:恐龙的尾椎。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一只恐龙的大骨架,呵呵,我感觉到了生物馆。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营造的一个小环境。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这是松花江边肇源县出土的猛犸象化石骨架,是中国第一具较完整的猛犸象化石。确实非常高大。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八月正在做的一个绥芬河展览,这个口岸的形象在很多博友的照片中见过。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套娃是俄罗斯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开娃娃的肚子,会发现可以一层一层的剥下去。套娃不仅只数多,而且每套娃娃都大致不同,或许表情,或许颜色。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铁路信号灯也可以进博物馆了,这些东西在我们小时候都还可以看到。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中东铁路的信号灯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自行车样子的花篮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卢布巧克力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美元巧克力。巧克力也是俄罗斯的主要食品,临走的时候给老爸和同事选择了纯度90%的黑巧克力,那个苦啊!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虽说是老建筑,壁炉的造型还是适用美观的。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又下到负一楼临时展厅看了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走出博物馆,看这金黄色的公交站牌很漂亮,有特色,赶快来一张。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红军街上老建筑不少,这里已经靠近火车站了。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红军街76-78号,现为商住楼,原为中东铁路局办公建筑,建于20世纪初,砖混结构,现代建筑风格,三类保护建筑。现在下面都是商城,只有门头的标识上还显示着曾有的风范。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街边的紫色小花含苞着,以为它就是丁香花,后来发现不是呢。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红军街69号,现为米蔺婚纱摄影店,原为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建于1919年,砖混结构,为英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二类保护建筑。远远看去中规中矩确实有着英国建筑的味道。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街边叫卖的东北特产水果--姑娘,我认识它是因为好朋友牟是东北人的缘故。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喇叭花映衬下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中俄于1896年6月3日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了当时只是一个小渔村的哈尔滨未来的命运。《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允许(俄)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其事可由中国国家交华俄道胜银行办理”。这个赫赫有名的银行就设在南岗区的红军街上,现为“黑龙江省工商联”办公楼。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这是一栋具有法国文艺复兴特色的优秀建筑。精巧、富有风韵的表象内里又蕴含着重大历史背景,故被定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但因在马路对面所以拍的不是非常真切。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这是哈尔滨铁路职工单身公寓,感觉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军街108号,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1924年始建,1925年8月竣工,原为南满铁路哈尔滨事务所,后为日本驻哈总领事馆。

  巨大的窗户、白色的立柱以及檐下的花饰很是显眼,最为独特的是带阳台的拱窗中有一个细长戴着“帽子”的红门。总之这是一桩色彩艳丽非常别致的建筑,我很喜欢。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只是下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店铺了,好在还有一排艳丽的花儿,不错。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门上都有着保护建筑的牌子。这两年也有陆续消失的老建筑,但是在哈尔滨人的努力下,相比其他城市这已经是保护的非常非常好了。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标注着这里曾经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的牌子。正面是中文。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这个名为“龙门大厦贵宾楼”的俄式建筑,曾被称为“中东铁路宾馆”。从外观看,它似乎并不起眼,但据说进去就会发现这座宾馆的不同寻常:作为哈尔滨最早的一家豪华宾馆,它像一首无声的乐章演绎着建筑的历史,虽历经百年沧桑,但至今风韵犹存。

    看看它的演变史:中东铁路宾馆———俄军野战医院———俄军军官俱乐部———“戈比旦”乐园———中东铁路理事会办公地点及指挥部———中东铁路最高权力机关、哈尔滨市行政决策中心———哈尔滨大和旅馆———东北铁路总局———中长铁路苏联专家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苏联军事顾问团专用宿舍———哈军工招待所———哈尔滨铁路局医院———哈尔滨铁路局招待所———龙门大厦贵宾楼。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百年的岁月,百年的历史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沿街的小摊子上卖的都是这些可爱的小东西。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竟然还有烤玉米。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红军街124号,契斯恰阔夫茶庄旧址,现在是汇丰照相馆。随着铁路的修建,俄罗斯商人契斯恰阔夫于1903(光绪二十九年) 118日来哈尔滨,开办茶庄,后来成为哈埠巨商。看这个上面是绿色的圆堡,旁边有三角形,也有半椭圆的顶。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现在下面是有一个巴洛克的美术馆。老建筑的二楼都喜欢有一个小平台,是放花的地方吗?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终于走到哈尔滨火车站了,据说建于1899年的哈尔滨火车站曾经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后来在五六十年代在原址重修了。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火车站旁边看到的这个小红楼也应该是老建筑,可能是隶属于哈医大四院的急诊急救中心,但没查询到相关资料。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开始走到了一曼街,街边的喇叭花一路逶迤。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终于看到了向往的霁虹桥。霁虹桥是横跨哈尔滨市道里与南岗两区的交通要冲,一类保护建筑。原为木桥,是哈尔滨桥梁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1926年由俄罗斯人巴利主持设计修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虹桥的整个建筑风格独特,没有一个铆钉和螺栓。桥上走车辆行人,桥下走火车。桥上设有四座方尖碑为桥头堡。方尖碑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的建筑技术,巨大的方形石柱收缩到顶端为尖尖的一点,造型别致新颖,特别是在坚固牢靠的钢栏杆上镶嵌着飞轮标志的中东铁路路徽,更多了一层历史感和艺术感。1926年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援引了杜牧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中霁虹二字,取名为“霁虹桥”。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蓝天白云下,比肩而立的霁虹桥是哈尔滨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护栏上的金锁扣也独具匠心。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过了霁虹桥看看手表我们竟然走了整整四个小时,这个时候就想着早点回到马迭尔柔软的床上了。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看这楼旁边竟然还种着向日葵,这可是在闹市的大马路旁,真是有趣。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黑龙江报业集团,是二类保护建筑,原为哈尔滨弘报会馆。建于1936年,砖混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日本特点的现代建筑。整体建筑犹如剖面的几何体,给人以简练明快之感。从1901年第一家俄文报纸在哈尔滨出版到1945年,哈尔滨共出版过中外报纸269种。有中、俄、德、日、犹太等十几个语种的报刊。在哈尔滨形成了奇特的文化景观。1954年为黑龙江日报社社址。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街边的建筑,没有门牌也就无法考证了,感觉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路边的绿化带上也有新人拍婚纱照,还不如找个僻静的老建筑旁拍更有味道呢。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街对面的建筑好像在整修,从风格上一看肯定是老建筑,但也找不到出处了。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路中间的雕塑都是用绿草搭建的,又清凉有特色。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终于走回中央大街了,八月的天气虽然在哈尔滨还算凉爽,可是整整一个下午的行走也让我们俩实在累得不轻。好在还是有不少收获的,如果我的同事也能感觉不虚此行,我就非常开心啦!
哈尔滨之夏--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到霁虹桥的老建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