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2012-02-04 20:58:11)
标签:

恩施

沐抚大峡谷

扶手电梯

科罗拉多大峡谷

户外探险

分类: 绿色激情

   恩施大峡谷原来叫做“沐抚大峡谷”,多好听的名字,其实该出名的时候即使不改名也会出名的。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这是一条狭长的缝隙,号称“天衣有缝”。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狭缝中穿过,竟然是一条长长的高空绝壁峡谷栈道。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如果机缘好,可以看到对面清江升腾的雾气,更是有名的一景,可惜时间不对,我们无缘得见。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绝壁长廊有488米。垂直高度达到1700米,是2006年才建成的,有人认为该绝壁破坏了自然风景,像一道疤;但大多数游客还是认为挺惊险刺激的。总之栈道悠长险峻,游客们大都贴近峭壁,不太敢探身向外。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尤其是有恐高的人,在这里就更是心慌了。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平坦一截后,开始陡峭的向下,看看大家的姿势就知道下台阶也并不容易呢。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要仅仅贴近山壁才能感觉安全些。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远处依旧是山连着山,峭壁挨着峭壁。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一个称之为“古龙脚印”的景点,也许看上去有些类似于恐龙的脚印。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二个多小时的上上下次之后,我们绕到了另一座山峰,突然看到山谷里有一片待完工的宾馆。这时天色渐暗,大家体力有所下降,希望着在这山里住下该多好。事后才知道,整片大峡谷要经过三座峰,一般攀爬大约是四、五个小时,虽然我们一步不敢停歇,就这样也在晚上七点才走完全程。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周边依旧还是喀斯特的地貌特征。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终于走近了这片建筑。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原来叫做“峡谷轩”,这是建成的一部分,看上去条件不错,一问果然是四星级,住一晚680元,就这样也已经全部客满,而新建的那片还未投入使用,于是我们只能继续向前。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这个景点称之为“金元宝”,图片还看不太出来,但实际确实蛮像的。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好像一条蛰居的石蛇准备出洞了。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一条石龙盘横在此,把路都分开了。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又绕入了峡谷峰林中。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这是峡谷的镇谷之宝,最最著名的“一炷香”,也是门票上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高度为150米,最细部分的直径是4米,而这支如此纤细的石柱却历经沧桑至今屹立不倒。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据介绍,“一炷香”的岩层很密,在化学沉积层之间的沙石层很薄,使整个岩石形成了一个结实的整体,所以不容易倒塌。但奇特的是在“一炷香”周围,却找不到第二根与“一炷香”相仿的石柱,最多只有30米的石柱,所以更加彰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啦。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似乎走不完的山路。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巨大的石峰好像是两个石笋。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一个石柱,两个石笋,而我看来更像一家山口,纤细的妈妈怀抱着孩子,敦实的老爸紧紧跟在后面。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回来看了,名字果然叫做“母子情深”,多么神似。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似乎能看到远处的清江。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大山的深处。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终于下山了,依旧是垂直向下,不过下山比上山时好多了,不费力。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下到半截,还有自动扶手电梯,同行的朋友说,为什么上山没有呢,爬得他累坏了。估计是上山的扶手电梯正在修建呢。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距离景区公交车的停车场越来越近了。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我们终于在天色完全墨黑之前下到达了山底,仰头再看,这里的一柱一峰都是大自然的完美杰作。

  然而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看到了《户外探险》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令我动容。

   “。。。。我们所能作的不止是欣赏这峡谷的奇美和壮丽,鼓励更多的自然运动、自助旅行者多来此地,关注也是一种力量。即使很微薄,但至少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点。

    在悲剧更深刻之前,恩施大峡谷值得每个自尊知性而环保的户外者一去,这里有野性的大岩壁等待攀岩者,树林、山野与河径有无数穿越乡村的徒步线。自下而上,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真正属于他们的“旅游事业”,而拒绝那些被承包和糟践的“景区”。“堪比科罗拉多大峡谷”,只是一个笑话。

    大自然宛如婴儿,出生时都完美、天然、充满生命力。问题是,科罗拉多生在了美国,而沐抚大峡谷却不幸生在中国。。。。。”

    上面的文章摘自2009年的一篇文章,至今从它开发到现在估计和最初的原始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从扶手电梯,从在建的宾馆。。。。不知道如果文中的作者看到现在的情景,是不是会更加伤感。一方面我们希望恩施的美丽让更多的人欣赏,另一方面也希望恩施的旅游能够健康稳健,尽量减少人为的建筑,尽量保存更原生态的峰林,但是否这样的想法太天真了,完美、天然与商业能够融合吗?


走进恩施大峡谷(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