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一个人带着女儿匆匆的赶到了合肥大剧院,为了参加音乐厅管风琴第一次试听演奏会。
大剧院开业一年了,这一年来我好欣喜,合肥这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享受音乐盛宴的殿堂,记得曾经自己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到北京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而如今我因为工作关系能够经常和合肥大剧院联系,能够知晓很多演出的信息,能够参加音乐厅管风琴第一次试听的演奏会,真是知足极了,这是2011年一月给自己的一份最好礼物。
幸运的是这不是一场正式的演出,所以可以拍照,这也是第一次在音乐厅拍照,真是可遇不可求。合肥大剧院的管风琴在外方协助下全面组装完毕后第一次验收演出,而验收的人都是名角:管风琴第一人的沈凡秀老师,厦门鼓浪屿管风琴博物馆的演奏者,还有一名定居北京的外国小伙丹尼儿。没有太多的宣传,却来了很多音乐爱好者。

一位睿智的老者为我们简单开场,告诉我们全国目前这样的管风琴加上北京上海都不过十几台,因为其一千七百万高昂的代价,也因其很多技术都还需要国外的工程师进行全面的组装和维护,所以大家都满怀好奇不知这昂贵的乐器究竟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台上的琴由多层如钢琴般的手键盘和一排脚键盘,还有许多音栓组成,演奏时能发出宏大壮阔的音响,音域极宽广,多年以来因其规模的庞大而荣登乐器之王的宝座。

沈老师很年轻,在维也纳上了很多年的学,真的很奇怪她如何选择了这个古老而昂贵的乐器。沈老师介绍说,管风琴是由中国最古老的风笛在欧洲演变而成,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个台上的管风琴体积庞大,但实际并不发声的,而是由后面的依附在音乐厅墙壁上的四千多个音管而发声的。

沈老师为大家弹奏了巴赫的经典曲子。巴赫曾经创作了150首的管风琴曲子。在17世纪管风琴在教堂的的职责是为合唱团和祭司作伴奏,因为它是合唱团的代用者和交替者。音乐声起后我就明白了,原来一个人手脚并用,手舞足蹈能够带来如一个乐团般宏大的效果,这个乐器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墙壁的钢管下面还有一个管风琴,丹尼尔跑到了上面为大家演奏了他改编的《听妈妈说那过去的故事》,熟悉的旋律不同合声的伴奏。

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还没有完全的回味过来,只是新鲜的接触到一个古老的西洋乐器,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合肥大剧院是合肥市政府支持的一个项目,所以每个月都有一场价格便宜的市民音乐会。里面很大,还有一个黄梅戏剧厅,内部装饰也很雅致大气,所有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已经开始慢慢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是能够给人带去宁静和快乐,它是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媒介,而现场的感觉是和听CD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一个有音乐厅的城市真的很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