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郊试歌
春郊试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52
  • 关注人气: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一拜年

(2023-01-30 05:10:02)

  年年拜年年年拜,拜年年年拜拜年。

  又过年啦!这种思绪从一进腊月就生成了,与日俱进,这不说到就到了。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说来也怪,阳历十二月还甚嚣尘上的奥密克戎,进入腊月却如出站的火车渐行渐远了,网上一片“云拜年”之声还在主宰着过年的习俗。

  于是我从年三十儿到初一,就微信不断,文字的,动图的,表情包,群发的,不绝于手机幕屏,成了过年的时髦。我年迈矣,不会如少女靓男那样,把手机捧在掌上,用左右拇指摇动着,弹跳着,既熟练又轻盈,就像芭蕾舞演员的玉腿带足尖,美极了!我只会用树桠般的右手食指“笃点”拼音键,连东施效颦都弗如。样子虽笨拙,却还能得到二人世界里那个某人的夸奖:老不老,还挺会玩手机!

  不过我还是要打电话拜年,以曾经被视作超前的方式,用手机,并且约定俗成,一上午几乎全被绑定了。

  孩子说,看俺老爸,牵着骏马地上踮,发个微信过去就都齐了,非得这么“喂喂”地说,还不如省下那嗓子,来一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呢!

  我说,傻儿子,你就有些不懂老爸的心啦!

  有些人我必须用肉嗓发出声音传递货真价实的情感:

  一是长辈。别看我都见到“小四辈儿”啦,还有长辈在“上头”。叹只叹年年第一拜的第一长辈,我们仙氏家族硕果仅存的四姑母于第一波疫情中,1214号以92岁高龄辞世而去,再也拜不到了。但还有我的“母氏”家族中羊市街杨家大院的俩长辈,一个是年届九十的舅杨成杰,一个是比我还小几岁的姨杨敬平,给他们拜年,叫做“敬长传统不可抛”,人伦之要也!

  二是领导。工作了一辈子,我的领导数不清,时过人杳者乃世态自然规律,但“存在于”年年拜中的两三位老领导,在我成长中耳提面命对我有恩,今年必须照样拜,听其声如见尊面、似聆教诲,叫做“感恩之心宜长存”,美德之继也!

  三是戏师。我从小喜爱京剧,不敢妄称票友,起码算个戏迷,上世纪八十年代,京剧第三次兴盛于牛城时节,我有幸结识了众多氍毹翘楚,我唱老生,特别是数十年来有着“亦师亦友”情分的,我必须年年拜,李崇善、安云武、沈长春,听他们的一席话,总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可惜的是,祝元昆先生近年已经走了,不能拜了。这叫做“尊师之道必传承”,处事之须也!

  四是家承。我们这个“不在百家姓”姓,连全国人口普查姓氏也“列”不上“茅”,可是却人见人爱,或曰人见人崇,乃世间最美好字眼儿——仙。前些年我含辛茹苦,终于“寻”到了“根”,来之于安徽宁国,系宋徽宗赐柏氏于“仙”姓,如今这一仙氏后裔已遣居浙江安吉,有仙中昌、仙国昌二位耆老,我拨通了仙国昌手机,已然90高龄的他,耳不聋、音不浊,“我们都阳过啦”地与我侃侃而谈,话锋甚利,而且他告诉我,他的兄长仙中昌整100岁了,还在盼望我春暖了去他们安吉看花开呢!这叫做“追本溯源念根本”,炎黄之基也!

  你看,口谈耳闻拜年之法可妙也乎?

2023-01-30 5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就诊新体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