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侄情深倏然渺

(2023-01-14 06:22:02)

       今天,是我敬爱的四姑母去世整一个月的日子,哀思如潮,涌荡不断。她老人家因跌伤而缠绵病榻4年之久,生命之灯竭尽,油干泯灭无力回天,在昏迷5天之后,终告不治与世长辞,享寿92岁。
       四姑母生于1931年5月3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十四,当时我祖父讳仙登瀛将届花甲,我祖母45岁得此幼女,老蚌生珠、庭前还幸。
       四姑母上有一兄三姊,排行数四,因此祖父母呼她唤她,都是“小四儿”、“小四儿”地叫,久而久之,“小四儿”竟成了她的小名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回来我家,我父母还这样说:“小四儿来啦?”
       四姑母是我祖父母的“老剩闺女”,又系老年喜添千金,因此被视作掌上明珠,倍加娇生惯养,加之我父是独生子,更是“天赐骄儿”,受到爷爷的宠爱,所以从我记事起,他俩人都是我们家的“香饽饽”,两兄妹的关系也格外近。至于我,乃是爷爷古稀之年“见到”的孙子,自然被当做“宝中之宝”般呵护,四姑母被我称呼“小姑姑”,大我14岁,经常抱着我玩,我也整天不离开她,春天领我到牛市街阁外赶庙会,薅柳条编帽圈儿,夏天带我上到俺家北屋房顶上,在院里的大椿树影下纳凉玩牌,秋天给我用大红枣竹批做推磨,冬天给我用毛线织耳套…一直到我五六岁都这样哄着我,因此我们的姑侄感情甚笃。
       1952年春四姑母出阁,我姑父当时在省会保定的“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既是国家干部,又是共产党员,退休后是离休老干部,自从回到任县老家,姑母就在他们自己的家里过着犹如后来的“知青下乡”那样的生活,那时家里有姑父的老母亲即她的婆婆,三四个孩子,除了不会下地做农活,家务事繁乱如麻,养儿育女,柴米油盐,仗着她心灵手巧和从小养成的争强好胜性格,把一个大家庭料理得井然有序。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直到孩子们一个个安家立业,后代成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一晃就是一辈子。
       常言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邢台城虽不大,但古老,加之我们家花市街是有名的“好南关”所在地,商贾聚集,烟火气盛,姑母毕竟是在这里生长、上学、成长起来的,城里的烙印很深,因此这一辈子跟娘家花市街难以割舍,七八九十多年来,一有“恋城”念头就要回邢台看看,父母健在时,去花市街住几天;父母去世,就来我——这个“从小看大”的大侄儿家住。来了就姑侄情深地述说家长里短,我和老伴总是孝敬慈母般地照料她,两个儿子、子媳也都很尊敬这位祖辈的姑奶奶,连后来出生的我的孙孙们也围着她老人家转,姑母从古稀到耄耋,最爱用手机跟我通电话,常常述说一位长辈关心晚辈的嘱咐贴己话;四姑母在任县,我何尝不挂念着她,数十年来或逢年过节专程去任县,或偶有公干到任县出差,或我与妻骑游,都要去前大宋村看看她和在家的离休干部姑父。2016年10月姑父逝世,我更是挂牵着年至耄耋的四姑母,这几年她心脏不好来邢台看病住在我家里,在邢台市三院、人民医院住院,我们也前去探望。出院以后,我挂念着四姑母,叫孩子驾车去至她家,见一面,倾诉衷肠,还怕给老人平添招待的麻烦,常常避开饭点儿……
       我们姑侄见最后一次面是去年的7月24日,是孙儿驾车陪同前去的,最后一次通手机电话是在12月2日,她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了,但也愿意跟你说心腹话,其情恰似京剧《李逵探母》一句唱:“纵然是听不见我也喜在心间…”她说,我马上就93岁了,老天爷也不让我走,活着有啥意思,光连累孩子们…话音哽咽、其情甚惨,便在手机上录了音,留下了她的珍贵遗言。后来12月8日,姑母又拨通了我的手机要对我说什么,遗憾的是我出门一小会儿,偏偏忘了带手机,错过了这离她的“走”更近的一次姑侄对话,遗憾终生,一辈子再难以弥补了……
(2023-01-14 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辞世
后一篇:初一拜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