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性体验与艺术的方位

(2006-06-13 15:51:05)
分类: 学术研究
                                    

 

谈及艺术作品,必然要论及作品形成的过程。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就是自身心灵历程的物化结晶。体验个体生命的过程是艺术形成和存在的前提。在此大命题下,才能体味出他者的所谓版画、油画等不同的艺术样式。优秀作品首先必然是精神的和文化意义上的,其后才是技法层面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古往今来,每一代艺术家都竭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自我和现实的存在意义,留在艺术史上并叩动我们心扉的无疑才是有生命意义的。而每当我们面对优秀艺术作品内心激荡着某种感觉的时候,我们知道,的确是那种难以言传的称之为精神的东西触动了我们的心扉。毫无例外,每一个时代杰出的艺术家的作品都要经历这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检验。

内心深处我是一个极为感性的人,我喜欢表现与我的本真思维相一致的、极为自我的那种感觉。就我的版画创作而言,竭力表现的显然也是这种与生命体验有关的心结。其中,早期(90年代)的石版画则是根据比较严谨的笔法效果,而表现初读贡布里奇《秩序感》时对秩序美的追求。画面隐含的亦是当时我初涉社会对周围人际关系的一种警惕和恐惧。所以有着十几幅的石版画就命名为《心墙》。画中出现的孤独而奔走墙间的个体则是我个人经历的心灵写照。铜版画的风格主要是根据其不同媒材表现而呈现出松动而自然的效果。《飘逝的记忆》系列铜版画则是关于我的恋爱经历的记忆反映。怀念?伤感?惆怅?憧憬?……似乎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曾经付出的那种涌动着生命痕迹的激情;重要的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和痛交织的体验;重要的是我们吮吸着泪水而回味爱情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们毕竟还曾经拥有过美好的过去,以及尚有更多的生命去期待着未来的呈现。《飘逝的记忆——心花》和《飘逝的记忆——往事如歌》中画面中缠绕状的物体及幻化的人影仅仅代表着一种心绪,诗意化的人生经历和伊甸园般的如梦意境才是记忆中永远的结。铜版画《梦非梦.花非花》延续了我以前的《萌蘖》系列的形态,那来源于多年前听唐朝乐队时即兴画的一批黑白画。最初主要是对摇滚音乐的一些感受,因为唐朝乐队几乎是伴随着我走过了青春涌动的理想岁月。联想到涉世之艰辛和生存之不易,自然在做画过程中注入了很多情绪在其中,最终只剩下一些用糖水技法和软蜡技法做成的抽象形和水墨画的效果交织在一起。《那夜忽而梦见了书山》和《我放飞了昔日理想》两块锌版版材本是近乎作废的弃版,在我看来却是正好放手腐蚀的绝好材料。《隐者的思索》也是一幅以材料技法为主的三联画。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我小时竟是期盼做一个古时峨冠博带、吟诗诵月的文人,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却拥有无限的精神域度。而画面深处则是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反思,画面大量采用物性转印手法,技法的应用比较自如和相对自由一些。是比较侧重于技法一类的铜版画。个性体验更多让位于文化的思考,所以更能体会到沉甸甸的文化情结。

《方舟》系列主要是对当代文化生活中人文精神与艺术理想的失落发出的质疑和感慨。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使得我们当前的生活中弥漫出浓烈的享乐主义倾向,理想主义也有被沉于幻想希翼一夜成名暴富的人们替换的危险,所以人们争相攀爬象征捷径的阶梯,也有借着漂浮的云彩飞过传说中巴比塔的绰绰人影(《方舟系列——飞越巴比塔》和《方舟系列——救赎的迷途》)。方舟的造型也没有刻意营造,本来自于我去黄海边吕四渔场的写生。情节性和叙事化不是我的初衷,我追求的只是某种意念的表达。正负形(即AB版)也有一种象征的意味,每幅镂印的B版则是该幅蚀刻的A版的反印版。为此我打坏了几十根钢钻头,直至我的手打得起泡,几乎握不动电钻。但由于铜版机辊子的问题,镂印形成的特有凸凹美感展现的大打折扣,不禁有些遗憾。在如今艺术领域学术性的严重缺失,几近集体失语的状况下,借此作品实质上也在呼唤纯粹的批判意识和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认为艺术作品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依然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之,当前艺术的个性体验仍是极为重要的学术命题。个性体验是共同结成时代文化珍珠的一个个具体而客观存在的艺术单元。它显示出我们每个艺术家和文化人的不同文化支撑点,提示着我们思维的原点和艺术着眼点。一个时代的精英文化必然是支撑这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内在脊梁,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化人和艺术家的深度思考,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总体价值取向,验证出人们在物质社会中的文化欲求程度。在当下,我以为寻求独特的个性体验而导致的艺术传达,要比纯粹沉缅于抽象的精神和文化要有意义的多。因为,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艺术,而是缺乏艺术后面来自灵魂深处的精神历炼和独特体验。
 
                              2005510日于西安美院南书房
注:此文已经发表在《中国版画》2006年第一期版画家栏目专题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