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母题
——《生死朗读》序
吴尔芬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死,毕竟是令人痛苦的事情。面对生命的最后沉沦的毁灭,当死神叩响大门的时候,我们普通人的心态可以用“恐惧”来概括。
死亡意识,不只是日薄西山的暮年人或不可救药的病人有;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也不是暮年人或病人特有的现象。死亡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极其深切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理智、平静地面对死亡,调整好对死亡的心理适应,是临终关怀的意义所在。
我们讨论死亡问题是轻省的,死亡临到自己头上就是难以承受的重担。我们惧怕死亡,不一定就是对今生的贪恋,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死后要去哪里,也有可能是没有活够。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人生,当你缺乏的时候,你渴望;当你拥有的时候,你厌倦。
叔本华认为:“我们怕死决不是因为死亡中有痛苦,一方面,痛苦显然是在死前这一面的,另一方面,我们正是每每为了躲避痛苦而投奔死亡……我们所以怕死,事实上是怕个体的毁灭。死也毫无隐讳地把自己表现为这种毁灭。但个体既是在个别客体化中的生命意志自身,所以个体的全部存在都要起而抗拒死亡。”沉沦于死亡的恐惧和悲哀之中,实质上便是沉沦于我们自己制造的恐惧和悲哀之中,便是沉沦于自己制造的绝望之中。从本质上说,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只是来源于对人的死亡的恐惧。确切地说,是来源于对个体自我毁灭的恐惧。
与死亡恐惧相对应的是死亡诗意,古代许多文字资料都讲到死亡曾带来惊人的美学感受,其中有一篇叫《一个思想者同自己灵魂的谈话》,这是一篇四千年前的埃及先知用莎草纸写成的文献。这是一个困顿绝望者的绝妙自白,他试图用诗的形式使自己信服:死亡是仁慈的,是令人快慰的。
我今天面临死亡,如大病初愈,如离开病床。
我今天面临死亡,如莲叶的馨香,如陶醉的河岸上。
我今天面临死亡,如远离了暴风雨,如游子回到故乡。
我今天面临死亡,如多年的囚徒,渴望同家人欢聚一堂。
我今天面临死亡,如没药的芬芳,如在绿树浓荫下淋浴风凉。
《生死朗读》以生命教育和临终关怀为主题,以名著读后感和电影观后感的形式阐述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尊严。我想,这不是因为死亡主题让作者难以释怀,而是因为临终关怀最能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的内心渴望。
恐惧是人类不可战胜的宿命,因为人类面临死亡的威胁。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绝对性导致世间的每一个人对死亡怀有难以逾越的恐惧。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人们愿意承受一切代价,包括苦行修炼、建功立业、生儿育女。求生的欲望是一切欲望的核心和焦点,生死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母题。
《生死朗读》的作者牢牢把握住这一亘古未变的主题,并用细腻而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思想的价值,也是这本书的价值。
是为序!
(《生死朗读》作者释传法 华夏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