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进书堆让我得到平静

(2009-06-01 23:56:35)
标签:

杂谈

作家吴尔芬谈如何解惑

“扎进书堆让我得到平静”

2009年5月31日 ·厦门商报· 第A24版 · 百姓书虫

 

 

商报记者 陈雪慧

  

  “这是一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以前我老爸只要每天早上看看天,就知道要不要戴斗笠,要不要多穿衣服。可是我呢?每天都要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有时候还被预报给骗了……这项功能到我这里失传了。”刚在作家吴尔芬的书橱前坐下,吴尔芬就抛出这个出人意料的结论。

  高中生教大学生

  吴尔芬出生在连城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祖父字写得很好,常常写毛笔字。三四岁时,我常常趴在高高的门槛上,看着祖父写字。”高中毕业后,靠着自学,他在连城县广播局当过记者。

  十多年前,他对人生产生了困惑,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他,一头扎进书堆里,“最终我在书中得到了平静。”当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吴尔芬时任连城县广播局办公室主任。文学热刚刚退潮,吴尔芬却很想辞职专心写作,摇摆不定中,他觉得很痛苦。花了一年的时间读书,他找到了答案,“写作只是生活本身,是一种状态,过程即目的。我最终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

  在厦门,他一开始把家安在一栋高层的33楼,据说,当时的书房“是厦门最高的书房。”几年时间,他先后出版了《雕版》、《九号房》、《姐妹》等长篇小说,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南洋学院、华夏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讲的是《文学创作》和《心理学》,“朋友和我开过玩笑,说高中生教大学生,全中国只有3个人。”

  书房早已书满为患

  书房有点乱,书籍堆满了书桌和地板,“我刚搬家,书橱也还没整理好。”仔细一看,都是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版书籍,“我对书越来越挑剔,虽然一个月只买100元左右的书,并不断淘汰旧书。但我的书房还是书满为患。”吴尔芬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上网就为了查邮件和看电影。信息从哪来呢?“古人没有电视和网络,但他们就接收不到信息吗?不,他们会从历史去找办法。当年曾国藩遇到太平天国,怎么办呢?他查阅史料,总结出三个办法,最后通过排除法,淘汰了两个,用剩下的办法打败了太平天国。”

  我同情“90后”

  “所以,我同情我的那些‘80后’、‘90后’的学生。‘50后’有理想,‘60后’有经历,‘70后’有感受,那么‘80后’、‘90后’呢?什么也没有。他们很迷茫,心无所寄。现在的社会太丰富、太多面,令人难以判断。举个例子,以前厦门只有一家报社———厦门日报,每天4个版,只要在上面发表了文章,大家都会觉得很了不起。现在呢?每天的报纸合起来有上百个版,谁都有可能发表,可是,别人一定看得到吗?更别说在网络上发的文章了。众声喧哗,无人关注。”

  写剧本要考虑成本

    是否作家一定是对当下不满的人呢?吴尔芬并不否认,“是的。作家与这个世界有着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这样才会有话语的激情和话语的空间。写作还需要韧性、专注,对抗这个时代的浮躁。比如有的人会想,今天我不上网、不出门,也许会错失一个赚钱的好机会。这种心态是写作的大忌。古人十年磨一剑,而我一年写一本书,都觉得很辛苦。”

    吴尔芬最近在写一个30集的电视剧本,名字暂定是《瓷魂》,“这个戏在民国时期,考虑到拍摄成本,我不能写太古老的戏;但如果放在当代,又有人会对号入座。”为了写作,需要收集很多材料,“我和教授不一样,他们一辈子可能就研究一个专业。而我所做的事情,和你们记者有点像,我要写什么,就研究什么。写完了,就换一个题目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