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眼中的桃花
——吴尔芬长篇小说《姐妹》读后
徐玲玲
桃花,在我的印象中桃花是粉艳娇丽少女的化身,给人无限的好感与遐想。兴许是受了陶公《桃花源记》的影响,思想受了左右,对吴尔芬的《姐妹》我亦充满了美的期待,然而……
《姐妹》,并不是她不美,而是她过分的美,甚至有几分妖艳,所以让我有几分的胆怯,胆怯在现实中找到如此美艳的“桃花”。
小说开篇点题,“花痴”一针见血的揪住故事的魂脉。如若不是“痴”,《姐妹》就没有这般匪夷所思的魅力,她建设性的成就一段姻缘,又毁灭性的摧毁一个家族。说到这,就不得不停下思绪,让自己清醒一会,转而提起作者吴尔芬。
我恭敬地称呼作者为吴老师,又大胆地把他当成自己的益友。之前看过一些吴尔芬的作品,用两个字表述感觉:生活。是的,他的作品就是生活,没有华丽的背景铺垫,没有骄躁的词藻修饰,按部就班的现实生活。
记得我曾经把他的一部作品拿给朋友们读,结果看完以后,女生说庸,男生说俗。怎么讲?小说以乡下作为故事背景,讲述村里村外平常的事,字眼有没有经过特意修饰,平平庸庸,追不上潮流的小说市场。哈哈,我不禁暗笑在心里,所以这次我不敢把《姐妹》再分享出去了,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庸俗”,这两个字眼的出现恰是当今时尚小说过于畅销造成的结果。读者开始盲目的追求小说字眼的浮华与娇柔,忘却文字间的意义与本质。文字写的是生活、是思想,只要生活与思想存在就不会庸俗,反而真实。《姐妹》恰似以简化朴实的文字讲述整个故事的过程,此其一。其二,情节上的拟构贴近了乡下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保守与开放相融,却又不够协调。就如哑巴的变态心理,想享受人性本能的快乐又偏偏受限于花痴的心结。就如花季的矛盾行为,想反抗丈夫的变态心理,报复丈夫的背叛,又对自己出卖灵魂感到不安可耻,进退两难。
直言不讳,初看《姐妹》有些迷茫,不知到来龙去脉,也许是跟我的生活相差较远,无法渗透文字了解故事中的生活实景。就像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的白开水,外祖母复述过的以前的乡下生活。然而进入故事情节之后就有一番不同的感受:人性的脆弱与生活的无奈。
现今社会金钱至上,流行小说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它的商业性极强,为了迎合读者肤浅的感觉享受他们在作词造句上大费功夫。古语有云:有钱能使鬼推磨。如今这么聪明的当代人更是死命的为获取金钱奋斗,劫波只是现实生活中一小部分人的缩影,平常却又是典型的案例。在金钱的面前人性就显得无比的脆弱,在金钱的世界里生活就显得无比的乏味甚至无奈。因为人性在某些时候是由金钱支配,自己无能为力、不能自控的。劫波与类似守财奴的桃汛就是这样。而哑巴与花季则是富有自己的思想,却对婚姻、生活无可奈何的另一类。
然而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又何止他一个,故事的男主角——哑巴,他更是无奈万分。《桃花结》,他喜欢的山歌让他尽情享受了巫山云雨,又让他尝尽了家破人亡的痛苦。一生因《桃花结》而活,他无奈,无奈自己不知不觉的患上了病态心理症,无奈因为这样毁了自己也毁了爱上自己的人。我在蓦然之中为他们感到可怜,甚至惋惜。
阅读完整部小说后,我不得不佩服作者:以乡下生活为题材,并用“生活”作为叙述工具,在简简单单平平实实的文字中讲完了故事,写出了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事总是不如人意,不尽完美,过多的遗憾使人畏惧现实,畏惧生活,甚至萌发逃离的念头。在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陷入空虚,心理的疾病便跟随紧至。《姐妹》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的缩影,扩而大之就是浮华背后的病态与丑陋。
桃花完结,果实并没有落地,而是悄然扼死在胚胎。桃树没有能结成硕大的水蜜桃,桃树无奈,陶传清无奈,哑巴无奈,花季也无奈,三把火无奈……所有的人都无奈,包括读者也很无奈。我想作者也有几分的无奈,因为桃树开了花却没有如期“结果”。
故事完了,但生活仍将继续。在桃花再次盛开的时候,当劫波带领游客来到无坟墓碑前,以导游的身份讲述哑巴的故事的时候,生活就已经淡逝了桃花结的故事,继续碾动岁月的车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