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童”不是无限复制的

(2006-08-29 10:19:58)
   一个时期来,我们在对待“神童”教育问题上,有两个偏颇之处:一是把有些“神童”的出现吹得神乎其乎,似乎只要掌握了某一方面的教育秘诀,就能锻造出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来。对此,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会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也就是说,每个儿童的成长,是与其生存环境、家庭、社会及其个人的天赋、心智、性格甚至脾气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的,那种希望通过掌握某一种人才培养和学习的方法来“克隆”出一个“神童”的做法,其实是行不通的。
   在“神童”教育问题上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神童”的存在,忽视“神童”教育的内在价值,总认为许多“神童”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例如一个时期来,一些报刊上就对当年被称为天才“神童”的少年大学生宁铂、谢彦波等人,长大后在学业、事业上并无惊人的建树而表示“悲哀”,质疑“神童”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前不久,电视里还播放了一个专题片,说的是当年上海唯一一名入选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的“神童”张方,步入中年后却丢掉了工作,丢掉了户口,靠打零工做家教度日。这些例子都试图说明,所谓的“神童”教育都是虚幻的神话,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没有一点实用的价值,并不能创造人才速成的奇迹。说实话,上面这些例子都不假,但是小时候是“神童”,长大后就一定是“神仙”吗?本来,所谓“神童”,实际上是一些仅在智力开发上较超前的儿童,至于他们长大后是否有所成就,那还要受到他以后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及个人的努力及机遇等许多因素才能决定,那种以“大未必佳”的事例来否定“神童”的存在价值同样是片面的。事实上,当年宁铂、谢彦波和张方共同就读的中国科技大学创办27年来,共招收了1134名少年大学生,目前已毕业942人,其中8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都考取了研究生,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应该说,“小时了了”对一个人长大后的成长经历还是有所帮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