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标签:
机会边缘小时候不喜欢成绩情感 |
http://s9/mw690/49cb64aftced32fe4eca8&690
中午没有去健身房,不是喜欢的课程,索性偷了个小懒。课程每月一调整,上个月刚刚适应并喜欢的教练,这个月中午时段没有排课,动力小了不少。这样的学员,真不自觉,呵。
中午没有去健身房,不是喜欢的课程,索性偷了个小懒。课程每月一调整,上个月刚刚适应并喜欢的教练,这个月中午时段没有排课,动力小了不少。这样的学员,真不自觉,呵。
小时候,遇上喜欢的老师,那门课就很出色,全班拔尖;不喜欢的老师,就徘徊在回家不挨训的边缘,而这个边缘相当宽松,妈是老师,对我,从来不以成绩奖罚。曾经,N个老师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见到我妈一脸的无可奈何:“唉,这次您妮儿考试又不理想,可是她上课怪老实,也不跑神,提问也会,作业也写的很好,就是每次考试成绩上不去,气得我想批评她都没法儿……”对于这些,妈也不批评我,回家了会找机会问我,我也就直接告诉她,不喜欢那个老师,自己没有用功。因为老师总是用木棍打其它犯错的学生,而我,不喜欢打人的老师。
因此,读书的时候,考试成绩总是不均衡,有些老师以为我偏科,只有妈知道,我不是偏科,是偏老师,是内心里那个固执的小宇宙在作怪。现在想来,那时,小小的自己,竟有如此大而默默的反抗力。所有自我主义的坚持都有收获和代价,也许是那些青春时期的经历,还有妈对我学习的宽松政策,才使我能在闲余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做那个年纪会做的梦,有了长大后纯真正直却未能读到理想学校的自己。
最近在学习,确切说是在经历一个打碎自己的过程,很痛苦,自信心也一下子全没了,为了看到新的自己,认真磨砺着。指导老师是我钦佩并喜爱的业内专家,之前,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机会。
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打碎旧的习惯,建立新的习惯,心理学上说需要21天。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果。实践中,却是一个如剥皮般的过程,一点点撕下旧的习惯,一点点填上新的,稍不留神旧的新的糊成一片。夜里做梦恐惧的场景:节目开始,片头放完了,嘴巴张啊张啊,怎么也说不出话,吓得大哭,满脸是泪却哭不出声音……和友说近况,友说:你给自己压力太大,有些焦虑了,慢慢来,做更好的自己,但别丢了自己,面目全非。
入行时,期望非科班出身的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专业的从业者。如今,愿望依旧,压力更甚。……幸好,还有时日,容我调整,成长。
曾跟友说:三十岁选择陌生的环境,是为梦想和成长。这么矫情的话,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点点地呈现着。遇见了过去十年职业生涯中都没有机会遇见的数位专业方面的资深专家,且都对我关爱有加;听了数次过去十年未曾有机会听的课程;带我日渐成长并心灵强大的亦亲亦友的师长;N多N多之前自己未曾触及过的点滴……
……
下午下班要跑步半个小时,补上中午落下的运动量;晚上继续剥皮式训练。妈说我是个有灵性的好学生,只要我喜欢,一定可以做好。好吧,努努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