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田忠亲《茶道的历史》南大版中译本白璧微瑕

(2019-11-14 21:20:17)
标签:

茶道的历史

桑田忠亲

南京大学出版社

汪平

陈乐兵

分类: 文泱茶论
         9号下午晚上把桑田忠亲《茶道的历史》(汪平、陈乐兵、黄博、葛燕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又翻了一遍,书很有趣,篇幅不大,内容充实,包含大量茶道和茶道史知识点,茶事活动诸多亲身历练、有关思考和批评等。可惜译者中文功夫不够,疏失稍多,尤其人名部分。回京后百忙中把读书批注摘出来,放了几天,也不想再写了,就这样吧。书是有意思的书,可惜译本不讲究,责任编辑肯定是极不认真的。

      45页注1:(关白)职务开始于平安中期,与186813日废除。按,“与”字当作“于”。

      73页第5行“一颗不错的竹子”,按“颗”字应作“棵”。

      77页第7行:江岑斋宗。按应作“江岑斋宗左”,千宗旦第三子。第79页第18行“江岑宗左”,亦误,俱应据原书改作“江岑斋宗左”。

      77页第7-8行:《千利休由绪著》,原书作“《千利休由绪书》”。

      83页第2行:金森宗被称作“公主宗和”。“金森宗”应作“金森宗和”。“公主宗和”原文作“姬宗和”,似可保留。

      86页第15行“普斋拍”,当为“普斋派”之误。

      86页第18行“武野绍欧”。“欧”字误,应作“鸥”。

      93页第10行:大西闲斎斎,误衍一“斎”字,应作大西闲斋。

      117页倒7行、倒2行“杉木普齐”。两“齐”为“斋(斎)”之误。译本“斋”“斎”并用,可以划一。

      119页有“谈交会”1例、“《谈交》”3例,皆误,“谈”字应作“淡”。“谈交会”应作“淡交会”,“《谈交》”应作“《淡交》”。虽形似而误,但缺乏常识,甚为离谱。

      131页第7行:表千家四世即如心斋天然左,按“如心斋天然左”应作“如心斋天然宗左”。

      同页第8-9行:啐啄齐,应作“啐啄斋”。

      封底说明:概要的叙述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传统文化的规范、著名茶具的由来、茶会的变迁、茶道的精神等。“概要的”之“的”误,应作“地”。

   本书脚注涉及人物生卒年,必要标“生卒年月”四字,甚无谓。全书所注生卒时间,只涉及年代,无一例涉及月份,特地一一标明“生卒年月”,不免有蛇足之感。而且注生卒年只需在人名后加括号标明起讫年代即可,完全不必另写“生卒年月”字样。如第24页第1行提到“园悟禅师”,脚注1:“园悟禅师:园悟克勤,生卒年月1063年—1135年。宋代高僧。”“园”字,桑田是原书作“圜”(今大陆出版物多作“圆悟”),“圜悟禅师”。是条可改为:“圜悟禅师:圜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清晰明了,不会有任何误解。圜悟悟道偈:“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克勤以男女私情比喻“佛祖大事”,可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圜悟《碧岩录》,有禅门第一书之称。今有整理本。

    本书讲茶道,势必要涉及“侘”、“侘寂”等观念。南大版汪平中译本所有“侘”(wabi)都用“佗”字。虽然桑田氏原著(讲谈社,1987)也用“佗”字,中文还是用更为通行的“侘”之来译更普通一些,更便于读者接受。本来正字是“侘”,或写作“佗”,也在一段时间里被视为“侘”的异体字,近年大陆及两岸学界以为仍以作“侘”为是。日语用“佗”字,只要注上假名、显示读音(wabi)就好了,中文目前没有类似的做法,读者还是容易被“佗”中文的其他音义误导。译者审慎为佳。

          第12-13页:这就是茶道倡导的“佗(sabi)”——自然佗和简朴无饰。

     23页第10行:字画的外框也体现出“佗”。

     2315行:还要使用充满佗感的“唐物”。

     24页第7行:碗的内部底面上有个“福”字,枯叶色,非常有佗感。

     25页第8行:刚才提到过的“佗茶”茶人。

      33页第4行:“佗”和“寂”都不是佛教用语。

      41页第11行:这篇文章中关于“佗”的解释非常得通俗易懂。

      “得”也是错字,应作“的”。

      同页第12行:古人以各种形式歌颂“佗”。

      13行:今人将正直且谦虚谨慎、不求奢华称作“佗”。

      15行:这就是“佗”。

      17行:一年之中,唯十月乃“佗”。

      4320行:彻底地倒向草庵中佗茶事。

      6515行:利休喜好的露地实现了“佗”的境界。

      同页倒6行:被称作“佗”的极致。

       70页第15行:具有数寄屋的“佗”感。

        同页第18行:书院式建筑演变为数寄屋到达了极致的“佗”之后。

        同页第23行:虽然这是“佗”且小到极致的草庵。

        76页第7行:千利休的孙子以佗茶而著名的千宗旦。

        80页第4行:千利休的佗茶理想的面积。

        82页第22行:人们经常把千宗旦的茶道称作佗茶。

        83页第11行:总之这足以证明千宗旦的佗茶是非常有名的。

       84页第14行:使他在研究他的佗茶的同时也扩大了交际圈。

        85页第6行:由于千宗旦崇尚佗茶。

       同页第9行:我知道贯彻佗茶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同页第13行:千宗旦是个坚持贯彻佗茶、很有骨气的人。

       86页第3行:“佗”的精髓就是还缺些什么。

       同页第4行:当用形状来体现“佗”时,就会有一种缺憾美。

       同页第6行:这些就相当于茶道的佗。

       同页第17行:这些门派都是传统的佗茶。

      同页第19-20行:在目前尚存的千宗旦佗茶的流派中,可以说都彻底贯彻了佗茶的精神。

      同页倒3行:千宗旦是通过四大弟子将佗茶传播给普通百姓的。

      88页倒4-3行:其最高理想是实现千利休的“佗”。

     89页第3行:所以他不仅仅执着于对“佗”的追求。

     同页第18行:经常思索茶道的最高境界必须是“佗”。所以才有流传至今的《佗之文》。

     同页第20行:“瓢”就体现了天然的“佗”之美。

      90页第12-13行:必须是崇尚“佗”之精神的茶人才能传达佗的精髓。

      91页第10行:因为“佗”茶,竟然没有被千利休传授茶道的五条秘笈。

     同页第16行:千宗旦的茶道崇尚的不是自然的“佗”,而人为的“佗”占有很大成分。

     同页第17行:人为的“佗”不是真正的,自然的“佗”才是真正的“佗”。

     同页第20行:文末还有一首表现“佗”的和歌。

      同页第24行:这就是佗。

      92页第11行:既有“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94页第18行:千家的“佗”茶在平民百姓中广泛普及。

      95页第3行:以茶道的普及为题,叙述了因佗茶而闻名的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

      101页第17行:杉木普斋也是千宗旦的徒弟,本应该从事佗茶的人。

      117页第1行:在讲究礼法的江户时代,“佗”(wabi)被称作是茶人的最高境界。

      同页第4行:在京都有一位非常出名的佗茶茶人名叫栗田口善法。

      同页第7行:武野绍鸥也曾表扬过一位佗茶茶人。

      同页第10行:利休也是与奈良子守的道六以及山科别宽等世外佗茶茶人交往之后,才成为了名家。

      同页第11行:要想成为茶道名家,不知道佗茶茶人是不行的。

      同页第15行:比如修禅或佗茶茶人交流。

      同页第16行:佗茶茶人居然被当做是叫花子。

      同页倒3行:在江户时代,佗茶茶人也只有像奈良的春日神社神道祭司长暗堂久保权和杉木普齐。(“普齐”误,应作“普斋”。)

      同页注1:佗:日语里的词义是粗糙、简单朴素的意思。“佗茶人”义指贫穷但很高贵的茶人。与汉语“佗”字背负之意相去甚远。

      118页第1-6行:就在江湖这一佗茶茶人的价值不被认可的年代,在茶道界崇尚的“佗”和“寂”也不受重视。据调查,虽说“佗”出现的频率很高。无论是绍鸥还是利休都频繁的(地)使用“佗”这个词。而另一方面,“寂”却没有出现过。“佗”这个词从南北朝开始知道江户初期曾频繁的出现,无法理解“佗”的奥义的人便称不上是茶人。导师到了江户时代,“佗”却被频繁地使用,这恐怕与芭蕉的影响有关。

      118页第8行:《佗之文》。

      127页第8行:久保权是一名佗茶茶人。

      131页第10行:古代的佗者,经常只使用一种道具。

      同页第12行:这可以说是真正名具拥有者的“佗”之境界。

      同页第15行:现在,说佗,实际是在说不洁。佗,实在是根性的问题。

      同页第17-18行:回到利休的时代,指的是重新重视利休时代和茶室、佗茶茶人、茶汤者的茶道资格制度。

      1336-8行:从饮茶的过程中体悟出人世哲理,从喧闹繁杂的世界体悟出人生的“寂”,又从“佗”茶中展现出高贵的贫穷。这可以概括成日本茶道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是茶道发展的精神轨迹。

      第133页译者后记第7行“又从佗茶中展现出高贵的贫穷”。

      以上七十多例,如将“佗”字一律改为“侘”,则阅读感受有很大不同。对中文读者来说,不是可以忽略的问题。第10行“题目叫做《绍鸥闲寂文》”。第20行:“这就是著名的《绍鸥佗文》”。译名不一,自寻烦恼。第66页讲仿八窗庵的耳庵,“有闲寂之美”,也不如不译,就用日文的“侘”。

     王向远译《日本茶味》代序《茶、茶道与茶道美学》则明确指出:长期以来,由于日本的一些研究者汉学功力不逮,或者在研究这个概念(按,指“侘茶”)时脱离中国语言文化的语境,缺乏比较语义学的方法,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空间上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不少专门的研究者其著作中,例如桑田忠亲的《茶道の歷史》、西田正好的《日本の美 その本質と展開》一书的第三章《わびの本質と展開》、大西克扎的《風雅論》一书的有关章节等,均误将“侘”误写作“佗”。尽管“侘”与“佗”字形极为相近,但两个字的意义却风马牛不相及。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侘”做出深入的阐释与研究,就很难做到了。(第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