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全注全译经史百家杂钞》第1658-1670页高允《征士颂》排校有误,注译粗率,是全书最差的部分,应该批评。
高允此篇核心部分用24段,表彰34人。所表彰之人,职官郡望名字见《魏书》四八《高允传》(点校本1078-1081页;修订版第1189-1191页),译注者不知,人名一概没有出注。
如原文作“亹亹卢生”,译作“卢生进取”,不知此为中书侍郎卢玄,字子真。
“茂祖茕单”,译为“茂祖孤单”,不知此乃郡功曹史崔绰,字茂祖。
“燕常笃信”译为“燕常忠厚,讲究信用”,不知此为河内太守燕崇(字玄略)、上党太守常陟(字公山),是为二人。
“子翼致远”,译为“子翼致力,光大久远”,不知此为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将高毗(字子翼)。
“祖根运会”,直接在译文里保留“祖根运会”原文,也不解释“运会”,不知此为河西太守许堪(字祖根)。
“士衡孤立”,译为“士衡孤独”,此人为中书郎杜铨(字士衡)。
“卓越啊友规”,译文是“卓矣友规”,实在太莫名其妙,连正文都搞错了!“卓矣友规”是《征士颂》原文,表彰的是征西大将军从事中郎京兆韦阆(字友规)。《征士颂》怎么可能出现“卓越啊友规”这种档次的烂句子?
“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矫矫清风,抑抑容止。初九而潜,网云而起。”
“诜尹西都,灵惟作傅。垂训王宫,载理云雾。熙虽中天,迹阶郎署。馀尘可挹,终亦显著。”
以上两段,实为一段,应予合并。“三李”即下文李诜、李灵、李熙,故两段不应分断。《魏书》点校本及点校本修订本皆作一段,是。
又,“熙虽中天”,“天”字误,应作“夭”。参《魏书》四八《高允传》(第1083页;修订版1193页)。
据《高允传》,李诜为京兆太守,字令孙;李灵为太常博士。李熙,《高允传》作李遐,字仲熙,为中书郎中。校勘记引张森楷说,《魏书》三六《李顺传》有族弟熙字仲熙,神䴥中,与高允同被徵,拜中书博士,转侍郎,与此不同。以《征士颂》“熙虽中夭”视之,熙字是而遐字非。“中书郎中”下“中”字应为衍文。(修订版第1206页校勘记11同)
译文将“诜尹西都,灵惟作傅”译作“诜君名尹,生于西都,神奇精明,作朝师傅”。“熙虽中天,迹阶郎署”译作“立身朝廷,任职郎署”。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仲业渊长”,译为“仲业渊博”。“仲业”者,张伟。
“迈则英贤,侃亦称选”,译为“迈则英贤,侃亦优秀”。“迈”,名祖迈;“侃”,祖侃。
“刘许履忠”,译为“刘、许二人,尽力效忠”,不知“刘”为刘策,“许”为许琛。
“道茂夙成”以为“道茂早成”,不注“道茂”乃宋宣。
“猗欤彦鉴”,译文作“彦鉴此人,忠直文雅”。刘遐,字彦鉴。
“宗敬延誉,号为四俊”,译作“宗敬大名,名列四俊”,不注宗敬为邢颖字。
“高济朗达”,译为“高济通达”。不注高济曾为沧水太守。
“士元先觉”,不注李熙字士元。
“越哉伯度”,不注游雅字伯度。
“崔宋二贤”,不注二贤为崔建、宋愔。
“潘符标尚,杜熙好和”,不注潘符名潘天符,曾任州主簿;杜熙任郡功曹。
“张纲柔谦,叔述正直。道雅洽闻,弼为兼识。”译为:“张纲柔顺,谦谦君子,叔述正直。无偏无私,辅佐有为,广知博识。”其间“叔述正直”有错字,“述”原作“术”(術),应正之。其次,此以段表彰四人,即张纲、张诞(字叔术)、王道雅、闵弼。译注者不知,竟将“道雅洽闻,弼为兼识”这两句随意译作“无偏无私,辅佐有为,广知博识。”呵呵。
后面三段分别表彰郎苗、侯辩、吕季才,只有一人在《征士颂》原文中出现名字,“郎苗始举”,译作“郎苗刚来”,多少显得没啥文化吧?“始举”是“刚来”的意思吗?侯辩《征士颂》但称“侯生”,译文亦称“侯生”,吕季才,只说“季才”,译文亦称“季才”,都应该出注。
《征士颂》通篇称颂之人有三十多位,三全本竟没有一人出注说明,译文亦偷工减料不说,还有几处将人名随意发挥,胡说八道,比如“神奇精明”,比如“无偏无私,辅佐有为,广知博识”,还有把“卓矣友规”的原文列入译文,将译文“卓越啊友规”混入《征士颂》正文,正文还有几个错字,比如“熙虽中天”,比如“叔述正直”等等。
总之,这个三全本《经史百家杂钞》的《征士颂》的整理本,太过分了。在中华三全本系列中,《征士颂》例毫无疑问是最滥的片段,惨不忍睹。你到底想砸谁的牌子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