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读方健《中国茶书全集校证》

(2017-11-19 00:14:41)
标签:

方健

茶书

中国茶书全集校证

中州古籍出版社

古籍整理

分类: 文泱茶论
         大风天,泡茶翻书,自是一乐。

      双十一入手一部方健汇编校证《中国茶书全集校证》(中州古籍,2015),7册,收茶书101部,含编者自辑《茶榜》《中国古代茶品选辑》等。

      陆羽《茶经》共计179页,其中《茶经》正文21页,提要与版本12页,地图1页,春田永年《茶器图解》8页(《茶经图考》长页未编页码)、附录24页、校证37197页、影印本《茶经》13页。用功不可谓不勤,校勘不可谓不细,考证不可谓不力,胜意颇多,新见迭出,成绩很大。《茶经》校理,又有优于吴觉农、沈冬梅诸本者,自不待言。校证部分,如提前至正文之后则编次较为合理。

     陆廷灿《续茶经》,见第1676-2044页,“校证”凡859条,见第1863-2044页,用力甚勤,对《续茶经》整理有很大贡献。例如《续七之事》核出大量材料原始出处及陆廷灿用事来源之别,对于《续茶经》等茶文献形成史有直接帮助。

     推敲起来,本书“茶书”概念有问题,有些不属于“书”的硬要析出为书,不是凑数的问题,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茶书、茶文不分,是今日茶书汇编本一弊。如《政和本草•茗》《海录碎事•茶》《千家诗话总龟•咏茶门》《全芳备祖•茶》《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茶》《食物本草•宜茶之水》《宋会要•食货类•茶门》《宋会要•兵类•茶马》《宋会要•职官类•都大提举茶马司门》《文献通考•征榷考•榷茶》《宋史•食货志•茶》《关中奏议•茶马 马政》《名山藏•马政记 茶马记》《明史食货志•茶》《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敕修百丈清规•茶礼仪》。

     导言、后记、提要、校证均不免辞费之讥,往往不得要领,又不得体。全书如删省1/3,减肥成功,则可大为出彩。如第3552-3553页《茶品选辑》之提要,凡《后记》提及者、“视历史地理学为畏途”、“恳请批评指正”之类均应删去,以省篇幅。

     参考书目不太讲究,标《四库》本者太多。

     导言第217-8行引《册府元龟》卷四九三《山泽》一唐长庆元年李钰语:“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检中华书局影印明本《册府》第5900页,“祛”字原作“蠲”,句谓“既蠲渴乏”,是。又,“田闾之间”句,“之间”二字衍,应删。

      后记第39166行误将“程应鏐”写作“程应缪”,一字之差,出入不小。又称程先生为“陈寅恪先生的真传弟子”,则不知从何说起?

     4706行:《龙坡山子茶》。“坡”字误,应作“陂”,参见第473页左3行。

     473页作3行:开宝中,窦仪以新茶饮馀。

    “馀”字误,应作“余”。 《茗荈录》提要第470页第6行:《龙坡山子茶》称:开宝中,窦仪以新茶饮予。则又作“予”字。《茗荈录》提要引文与正文每不合,似嫌草率,怪哉。

     又如744页张源《茶录》左1行:熟则犯黄,生则着黑。

    “着”字,应作“著”。此为繁简字转化出问题,本书作为繁体字本自应留意。

     又,第1181页第9行“品二”曰:茗之初兴,鲁比于酪。

    “鲁”,“曾”之误。

     又,第1183页第7行据顾元庆《茶谱》“辨茶”条云“泸州之纳溪梅岭,之(此)数者,其名皆著。”

     此处方氏校改、断句皆可疑。

     按该书第2660页点校顾元庆《茶谱》作“泸州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是“梅岭”下不逗,“之”之亦不改“此”字,而偏于转引《茶谱》之《茶乘》中改“之”为“此”,又于“梅岭”下加逗号。这一整理文献思路,可谓多事矣。

      又,第1238页柳宗元《谢赐新茶表》问题较多。如“忽先沾于草木”,“沾”应作“霑”。

      “照临而甲拆惟新”,“拆”字,旧本皆同,然张养吾、吴文治等整理《柳宗元集》(第137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2000年重印本)据文渊阁五百家注本及何焯校本改为“坼”。典出《周易》之《解》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虽旧时柳《集》作“拆”,然作为整理本,即便不径改,亦可出注。

      “岂臣微贱”句,《柳河东集》《柳宗元集》等均作“岂可贱微”,校者亦应注意。

      又,第42018页注七四九引童承叙《与孟野论茶经书》“又缺趋侯”。疑“侯”字应为“候”。

      又,第2830页左2行《文献通考榷茶》“潭、灃、鼎、岳”,第283111行“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灃州”,第28657行《宋史食货志茶》“潭、岳、辰、澧”,《通考》《宋史》二书“灃”“澧”之别,《中国茶书全集校证》并未注意,所以没有说明。(2831页“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灃州”之下用顿号,误也,应改为逗号。)

      3723页《中国古代茶品选辑》“绿芽”条引《文献通考征榷五》“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是又径自改“灃”为“澧”。

      清刊本避本朝讳者,多相沿未改,如第1759页第7行《续茶经》“以兄虎邱则有馀”,“邱”字宜径改为“丘”。

      目前规模最大的茶书集成,最大优点是详细注明各条引文分见诸书的情形,十分有益读者。然诸多引文,此辄据原书径改,则明清很多茶书原始面貌难知矣。

      此书应细细品读。茶书易读难精,可斟酌之书甚多,茶书整理本虽已多,整理茶书之任务依然繁重,读者自宜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