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读李国文《中国人的教训》
(2016-07-26 19:44:54)
标签:
李国文中国人文的教训北京大学出版社杂文 |
分类: 坐拥书城信手翻 |
李国文《中国人的教训》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偶然看到,随手记一笔。翻读一二,还有点意思,连起来读,词、句、意,时有重复,略显乏味。杂文家的历史观,一切都是段子,所以也不必深究。错误太多,不便参考。聊举数例,恕不一一。
上册145页:就像《西游记》里的那位八戒先生在高老庄招亲一样,“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帽儿窄窄,今宵做个娇客”。
印象中《西游记》第十八回并没有这样的词。“帽儿光光”应该元杂剧《李逵负荆》的词儿,后来写进《水浒》的《小霸王醉入金销帐》。可能是我看书少,或者是《西游》太不熟悉了。存疑备考吧。
第144页引张鷟《朝野佥载》两段,前面都自作主张加了“唐”字,画蛇添足。这两段标点也不得体。
第二段“薛师有嫪毒之宠”。“毒”系“毐”字之误。
144页说“宋人宋祁的《新唐书》里有四篇本传”。某人在正史有传,习称本传见某史。但没有同一书里有四篇本传的说法。
第145页第一段:(元万顷)时谓北门学士,供奉左右或二十年,万顷敏文辞,然放达不治细检,无儒者风。
案《新唐书》二〇一《文艺传》上是这样说的:武后讽帝召诸儒论撰禁中,万顷于周王府户曹参军范履冰、苗神客、太子舍人周思茂、右史胡楚宾与选,凡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九千馀篇。至朝廷疑议表疏皆密使参处,以分宰相权,故时谓“北门学士”。思茂、履冰、神客供奉左右,或二十馀年。万顷敏文辞,然放达不治细检,无儒者风。(5744页)
与前国文先生引文比较,显然“万顷敏文辞,然放达不治细检,无儒者风”一句是专讲元万顷的;而前面“时谓北门学士,供奉左右或二十年”一句则一定讲的不止元万顷一人。“供奉或二十年”,是有的人供奉时间达二十年之久,有的人,不是所有人,更不会专指元万顷一人。“时谓北门学士”的有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元万顷等数人,也不能像李国文先生那样在“时谓北门学士”前径加“(元万顷)”。“万顷敏文辞”前,应该加句号。
第二段:(李適)凡天子饷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帝的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
检《新唐书》二〇二《文艺传》中《李適传》,“饷会”原作“饗会”。“帝的所感”不通,“的”乃“有”之误。
第四段:(武崇训)三思第二子也。则天时,封为高阳郡王。时三思用事于朝,欲宠其礼。
按此条出自《旧唐书》一八三《外戚传》。“高阳郡王”下原有“长安中,尚安乐郡主”八字,李氏删去,不通。
第350页“蔡涤《西清诗话》”,“蔡涤”乃“蔡绦”之误。
下册16页讲王安石不注意个人卫生,引《石林燕語》,韩持国等“各出新衣,为荆公番,号拆洗”。按《石林燕语》卷十原作“折洗”,非“拆洗”。李国文必转引他书而致误。疑所据者为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凭印象,未核实)
同页又云:宋朝彭乘《墨客挥犀》里,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小故事,也可见此公的性格:“王荆公为小学士时,尝访君谟。君谟闻公至,喜甚,自取绝品茶,亲涤器烹点,以待公,冀公称赏。公于夹袋中取消风散一撮,投茶瓯中并食之,君谟失色。公徐曰:大好茶味。君谟大笑,且叹公之真率也。”这个烹绝品茶,希望得到王安石称赏的人,大概也是一个食不知味的人,有什么真率可叹?
按,国文先生之文史功底如此之薄弱,茶史上有名的典故,王荆公出名的轶事,竟全然不解。“君谟”也成了“食不知味”的人。蔡襄(君谟)尚且“食不知味”,谁知味呢?
第19页引《南游说旧》云王介甫嫁女,夫人“以天下乐锦为帐”。按原文作“天下乐晕锦”。“晕”字不可省。
第27页:合浦,据《舆地广记》:“广南西路廉州,领县二,其一为合浦。”可见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县城。从苏东坡的《赞廉州龙眼》一诗中的“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句看,“合浦还珠”的故事,早在那时就流传了。
此处关于“合浦还珠”在北宋就流传的猜想十分莫名其妙。“合浦还珠”典出《后汉书·循吏传》:“(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作者乃南朝刘宋的范晔。合浦,汉郡,《汉书·地理志》说“武帝元鼎六年开”,何待宋朝的《舆地广记》而证其为古老的“县城”?唐朝的陈陶《闽中送任畹端公还京》“随国珠还水府贫”用的也是《后汉书》的典,为什么非要用宋诗说明宋朝这典故流行呢?
第82页引《吴中故语》有5“蒲坼”,均为“蒲圻”之误,盖魏观,蒲圻人也,遂以“蒲圻”称之。
又如上册第7页末行云“据注释《史记·齐太公世家》的颜师古所云。
颜师古所说见今《史记》三二《齐太公世家》之《正义》引颜师古说,见《史记》点校本修订本第1798页。
第8页“《史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注释”,也出自《史记正义》引颜师古说。
不知者或以为颜师古于《史记》有注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