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走出评判的黑洞,处好与他人的关系!

(2020-08-24 15:39:22)
分类: 社会话题

                  李小舟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评判,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被自我评判和评判他人所控制的,只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评判没有觉察。


一、破解评判的模式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评判,是我们对自己对亲人的评判。还有,对外在的社交关系等也会不由自主的进行评判。当生活在习以为常的评判中,就对其失去了觉知,评判也成为了一种很习惯的模式,习惯到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生活中,很多人被自我评判或评判他人深深地绑架,影响到生活,影响到关系,也影响了幸福感。评判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和关系上的不顺畅。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评判捆绑着我们,破坏着我们的关系,比如说:父母嫌孩子写作业慢、行动慢、不爱学习,给他贴了很多标签,这些都是评判;还有对爱人,觉得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也是评判。

 

评判之后,我们就会给对方下一个定义。至此,这个人在你心里就定型了,只要他在生活中有一点类似的行为,你就会不断的加固这个定义,然后就死死的把这个人给钉牢了。你和对方的关系也就成了“死”关系了!

 

比如说,你认为孩子写作业慢,是故意不愿意写,然后你就认准了他就是这样的。但可能有时他真的就是有其他原因,比如是真的不会,他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才去用手机去问同学,或去查资料等。如果你先前对孩子的这个评判已经设定为一个定式,对他的认知已经固化了,你就会觉得这个熊孩子又在玩儿手机,就是不爱学习,故意拖延。这就是由于你固有的评判模式化之后,会对他人产生一种误解。这种情况下,此人在你心中永远不可能翻身!

 

再比如说,某个人或你的配偶,你觉得这个人特别懒,不会照顾人,不会心疼人,很不好,你很不喜欢他这个样子,你对他已经有这样一个评判先入为主,并且你很确定这就是真实的。当你确定后,就会不停的寻找证据,搜罗相应的事情。结果就真的会如你所愿,因为你跟他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他总会有这样的时刻,你就更加坚定这个评判是对的(他就是这种人,我就料到他会这样做),因为你头脑中已经有预设,你的无意识能量正在把他“培养”成这种人。


当你预设好了,确定他是这种人时,你的心里对他就会有一种情绪,你把能量都集中在你的评判上,你说话的语气、表情,态度就会很不友好,你那种气息就会无意识的攻击到对方。在一起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甚至痛苦,互动关系就会出问题。所以当我们有评判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看到并放下。如果我们带着自己固有的评判,那这个人在你面前是永远无法翻身的。


 

    二、如何从评判的黑洞中走出来

 

我们要想关系和谐,就要收回评判收回投射。实际上,如果你愿意很诚实的反观内心,你对别人的评判很多你自己身上都是具备的,你自己都是有的,只是有一些被你压抑下去不愿承认,你把这部分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你认为别人是这样的,我不是这样的。

 

这一段可能不好理解,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看到配偶身上的一个缺点,脾气比较急躁,逞能,自以为是,固执等。如果你仔细去内省的话,有可能你内在也有深深的压抑情绪,你把那个不好的、你不能接受的东西都藏在里边,压在下边,你压抑和隐藏的这股能量,就会投射给身边人。

 

生活中,如果觉察到自己在评判,那就停下来。停下来做什么呢?反观自己,在评判别人的这些行为和做法时,我内在发生了什么?我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行为?我身心有什么样变化?

如果我们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很多行为自己都有的,除非有一些藏得非常深,连你自己也看不到,这个点是很需要我们成长的地方。

 

当我们评判的时候,我们也是不允许的。评判会阻碍我们感受当下,会让我们错过真实的感受,看不到真相,从而落入自我无意识设置好的“坑”里!这个小微课,不是让大家不要评判,而是当你在陷入评判时,知道自己在评判,你就会从这个“坑”里出来!从而避免陷入对抗,自我攻击或攻击他人,自责或指责等烦恼的情绪中。

 

总之,收回评判就等于收回自己的力量,把力量收回到自己的身上,好好内观,时时内省。当你把自己“参”的很透,看得很清的时候,你在生活中的废话就会越来越少,看事情看问题也会越来越精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各位家人同修,能够看到自己的评判,走出评判,在关系中彼此滋养,彼此享受,祝福大家!

感谢心源天使把语音整理成文字,方便大家阅读,祝福感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