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翻开上海老城厢的资料,无意间读到了有关徐光启故居、天灯弄、书隐楼的信息。所以打算抽空前往,看看老城厢今天的生活状态,是否还能找到往日的弄堂叫卖声,菜场的油腻,刷马桶的窘迫,挂在胸前白玉兰淡淡的清香。
背着相机,乘地铁九号线小南门下车,沿着小路慢悠悠的走进去,来到了乔家路,巡道街,天灯弄。
从未想过,原来繁华的城隍庙附近,小南门这,居然有这么个安静的地段。在乔家路里,领略了鼎鼎大名的“九间楼”,就在乔家路的中段,原为徐光启的故宅。故居前是个菜市场,傍晚下班回来的人们忙碌着购买自己的蔬菜,而徐光启故居如今也只有一块石碑,房屋早已归于市民所用,只好在门前拍摄,表示到此一游。
而天灯弄,却显得更加狭小,仿佛来到了80年代的老上海,看见老大爷穿着裤衩在晒衣服,老奶奶提着马桶往公厕走去。偶尔从身边骑过一辆自行车,师傅拨弄的铃铛响彻在街头,飘到巷尾。
据资料显:曾与天一阁、嘉业堂齐名天灯弄是从巡道街往南面穿进去的一条小弄堂,因为清代时这条街靠近上海道台衙门,衙门前设有路灯--天灯,因此得名。天灯弄更早的名字叫素竹堂街,素竹堂是当时与豫园,露香园齐名的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日涉园的所在地,而俗称九十九间屋的书隐楼以前就在日涉园内。
书隐楼相传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据称“书隐楼”三字匾额是《四库全书》副总编修沈初所题,与宁波“天一阁”和南浔“嘉业堂”并称为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这幢清代豪宅里的木雕和砖雕堪称旷世之珍,只可惜现在若是寻到天灯弄,老房子虽然没拆,但居民却走得七七八八了,书隐楼的门面也很破落,大门深锁,据说老宅后人的一对母女深居简出,与宁波的天一阁简直是天上地下了。
然而就在书隐楼对门,我找遇到了树隐人家,一栋装修得很精致的三层小楼房。看见男主人在门口忙活着,里面灯光闪烁,悬挂的高脚酒杯和精心的装饰,我总感觉这不是平常人家。征求同意后,我进去观看,跟着主人家人聊起了天灯弄,书隐楼,还有树隐人家。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在大上海的闹市中心还真就有这么一处安详之地,真是难得。走进树隐人家,仿佛置身于远郊,犹如江南古镇般宁静安详没有了都市的喧嚣和浮躁,男主人泡起了茶,我放下背包坐下来,畅聊生活感悟,拍摄所得。很高兴,主人很健谈,跟我这个平时不喜欢聊天的人也能唠叨了许久,说起了旅游,还有酒吧,等等。
要是某天,你也想走走老城厢,感受上海老弄堂的旧日风情,那么就去天灯弄吧!去树隐人家坐坐,喝一杯咖啡,或者泡一杯茶,或者品尝女主人亲自做的特色水饺。打开电脑看看资料,或者翻阅一本好书,给心灵放个假。
▲2:书隐楼,大门紧闭。

▲3: 老房子,门前东西不少,显得有些杂乱。这就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吧!
▲4: 纵横交错的电线,暮归的人们忙碌着。

▲5: 小卖部

▲6: 徐光启故居

▲7:
路上偶遇小女孩
▲8:纯真的年代

▲9: 弄堂

▲10: 洗漱
▲11:
午后阳光

▲12: 石榴

▲13: 让阳光洒进来吧!

▲14: 书隐坊

▲15: 阳光明媚的午后,大树底下好乘凉。午后,坐在这里休息,打开一本好书,慢慢品读。
▲16: 二楼的书隐坊,安静的小屋,可以跟好友在里面坐坐,聊聊天。

▲17: 位于三楼的小阁楼,窗外是一片树丛,正对面是书隐楼的小庭院。

▲18: 主人家的猫咪,不怕生人。

▲19:摆设

▲20: 吊兰

▲21: 墙壁上的摆设

▲22:
▲23:老照片

▲24: 凝视

▲25:挂杯

▲26:老房子

▲27:门前的小男孩。

▲28:哥俩好
▲29:萌猫

▲30:“彩旗飘飘”

▲31:老弄堂
相关资料:
树隐人家:上海市黄浦区天灯弄84号
陈先生
Tel: 021-63667683
158019212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