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博友对革家人产生兴趣,也有提问到革家人到底是什么民族;那么我就在这篇博文里大概的介绍一下我们那里的革家人吧!小潘才疏学浅,在介绍说明上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朋友们多多包涵,多多谅解,拍砖轻点。
亻革家人(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主要生活在山高林密的黄平重兴乡一带,他们有着独特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如今革家弓箭土民有过着男耕女织、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经济发展,革家人们也开始走出革家寨,如今去了很多城市工作生活。但革家人的风俗习惯还是依旧保持着。走进革家寨,总能看见淳朴的老妈妈跟你打招呼,然后笑着邀请你去她家里喝水休息。
清朝的《贵州通志》载:“黔之苗蛮,为类不一。有曰革、曰佳、曰僮、曰僚……革者其俗出入,以革为生,故曰革,又曰革。”所谓“以革为生”,大概就是以狩猎为生吧。从这一记载看,当时是将革家归入苗族,曾经政府在民族管理上也是将革家作为苗族的一支,但革家人从不认可。所以如今革家是被官方承认的五十六中华民族以外的未识别民族,革家人在民族一栏里依旧填写:革家人。
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村落基本都是依山傍水,我的家乡则坐落在清水江畔。从小生活在苗寨里,邻寨则是革家寨,有枫香革寨,唐都革寨;在我们重兴乡还有望坝革家寨。村与村隔着几座山,或者几道坡,然而深林和田地都是相邻的。从小也跟着革家兄弟姐妹们一起上学,语言上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一些简单的革家词汇还是理解的。
以前革家人和苗家人是不能通婚的,那时候人们封建,觉得娶到革家姑娘会让村里人笑话,而今随着人们对革家人的了解,思想开放;现在也开始出现了革苗通婚,前几年我们村里的两位大哥就娶到了善良贤惠,吃苦耐劳的革家姑娘,如今都生出了帅气聪明的孩子。
革家人喜欢添饭,这是我深有体会的,就像我们苗家人在酒桌上喜欢缺酒一样。记得读初中的一个周末去革家同学家做客。她妈妈看见我们一帮人的到来,开心的煮糯米,煮肉,还杀了一只鸡。吃饭的时候我也没想到她妈妈会如此客气,多次给我们添饭,还夹起大块的肥肉往我们的碗里送。那一顿我们都撑着了,可心里却很满足,革家阿妈也是如此热情好客。
我们黄平革家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先秦两汉时期,革家蜡染便开始在史料中出现,特别是明清以后,各地修志风兴起,革家蜡染这一民间工艺,更是频频被编入志书,从此,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古老的蜡染工艺在黄平革家被保留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我想应该感谢作为创作者的革家妇女们。是她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
在黄平的重安、重兴及其他革家人聚居的村寨,妇女们都是制作蜡染的能手,蜡染是他们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革家,姑娘从三四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蜡染,七八岁就能开始动蜡刀制作了,尽管革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待识别民族,但他们的历史,除了在古歌古词中流传和刻制在银饰品上以外,余下的则是靠妇女用蜡染的形式蜡制在服饰上,所以有人说,革家妇女的服饰,实际就是一部民族的历史。
孩提的时候每年都跟母亲挑油菜籽去革家寨打菜油。而也在革家寨的妇女家里,见识了纯正的革家蜡染。如今依稀的记得善良的革家老妈妈一笔一划的画着图案;她高兴的介绍说:这是动物牛羊,这是植物,花草。而那一副副图案着用来做盛装和孩子的背带。
革家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分为点蜡和浸染两个步骤。
点蜡:先把白布平铺在一块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再把盛有蜂蜡的土陶碗放在火盆旁,用火盆里的火使蜡熔化,然后用蜡刀蘸蜡作画,俗称点蜡花,革家妇女点蜡花,一般没有固定图案,全凭想象点制,但他们最爱点画的是民族崇拜的太阳,以及革
家传说中的城堡,还有就是龙凤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一般的革家妇女则是想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嘴里还不停地唱着什么,往往是一首赞美飞鸟的山歌唱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也画成了。
而革家的银饰和我们苗家的银饰一样,也都是去银器店里定做的。如今革家人生活水平也开始逐渐提高,有钱人家也喜欢买银饰给自己家的闺女,瞧瞧,游行的路上,小姑娘没一身身的银装蜡染服饰,别提多美了。
朋友们,如果你某天去贵州旅游,去了黔东南,可别只是想到西江千户苗寨。还有黄平县重兴乡的各个苗家寨,革家寨,那里才是最纯正的少数民族生活群落啊。

▲2、天下第亻革一乡
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连绵群山的湘桂丘陵过度地段,居住着一支鲜为人知的、稀有而有待识别的、现今仍保持着古老的氏族制度的社会群体,她们就是革家人。

▲3、节日里穿盛装的革家小姑娘
在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一带居住有一支个家人,包括附近县市居住在内约有人口5万余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革家自称为“哥摩”,其有自身独特的素质、语言、特征和习俗,没有文字,但民间流传极其丰富。革家是被官方承认的五十六中华民族以外的未识别民族。
▲4、革家小姑娘
革家人除祭祖之外,正月里的“踩亲舞”,一般男青年吹芦笙引路,女青年相伴歌舞。小伙子如果对哪家姑娘中意,就会在舞蹈时有意踩一下姑娘的绣花鞋尖。如果姑娘也喜欢的话,就会在舞蹈时用手敲打踩脚的小伙子肩背,以示同意恋爱,并单独互赠礼物定情。
▲5、革家妇女,现代里彰显着民族特色
他们自称“哥摩”,汉族称“革兜”、“革家”,苗族称“嘎斗”。革家人千百年来崇拜太阳,供奉弓箭,身着铠甲式服饰,崇尚武功,祭祀祖鼓,据传为“羿的后人”。他们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祖先沿袭下来的氏族制度和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自己考究的婚丧嫁娶和祭祀礼仪,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歌舞和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
▲6、笑脸
清朝的《贵州通志》载:“黔之苗蛮,为类不一。有曰革、曰佳、曰僮、曰僚……革者其俗出入,以革为生,故曰革,又曰革。”所谓“以革为生”,大概就是以狩猎为生吧。

▲7、回眸
重兴乡各个革家寨里的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优美欢快的芦笙舞、板凳舞、棍舞,婉约嘹亮的古歌、情歌、对歌,相信每位远至的客人都会深深沉醉,留连忘返。
▲8、背影
革家人崇拜弓箭,女人的服饰又很象古代武士的“戎装”,所以人们把亻革家说成是羿的后人。革家人能歌善舞,以枫香寨廖德文家为代表的亻革家风情歌舞表演,革家独特的风俗吸引着中外游客考察和旅游。重兴枫香、望坝、塘都、谷陇白斋等革家寨已列为风情寨保护与建设,开发黄平革家风情旅游前景广阔。

▲9、革家姑娘
革家男人三件宝:一是芦笙,二是刀,三是红弓白箭不离腰。罗姓家族将竹制成弓箭视为“香火”,挂在堂屋的神龛位置之上。
▲10、插银簪
革家服饰男简女繁,女衣冠十分讲究,盛装就象古代武士“戎装”。古代记载:“妇女绾髻,束花布,两端披与齐肩,衣盖膝,刺绣于胸袖间”一直传承至今。革家女孩头上戴的红缨帽子制作精美,凡中间插一支银簪的,则是未婚女性。

▲11、少女的笑脸
革家共祭“祖鼓”,祖鼓是祖公的象征,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亵渎。祖鼓用樟木凿成,长4尺1寸8分,直径1.2尺,内藏银制肺腑、五谷穗等品,若家族有重大商议或成员之间有口角之争,则击鼓聚众,在鼓前发誓,让祖先“裁决”。革
家家庭执政分为阴、阳两系,选举采用“蛋卜”法,族长一般任期五年。革家几十年一次的祭祖活动,叫“过哈戎节”,节日盛况空前。
▲12、盛装
革家多为一寨一姓,聚族而居,一村多达几百户,多居于壑谷或半山腰,房屋多木瓦房,地基多用石头垒成,寨内外绿树翠竹掩映,道路多为石头砌成,各户房前屋后清扫干净。

▲13、合影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主要是图案精美朴素大方。

▲14、头饰
革家蜡染的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蘸蜡,因为这样做蜡容易冷却凝固,用的是铜制的画刀,这样用的目的,实际是为了便于保温。这种铜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为了绘制各种线条的需要,还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蜡刀。

▲15、背影
革家蜡染的材料大都采用机织白布,也有采用民间自织品特别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还有就是用绵绸、府绸的,亻革家蜡染防的染剂主要是蜂蜡,有时也掺和一些白蜡使用。蜂蜡是一种产自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溶化,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可做蜡染的防染剂。蜡染的染料是蓝靛。黄平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黄平不少集镇上建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16、革家男人的头饰。
革家服饰男简女繁,颇为讲究。女盛装,少女头戴红缨帽,妇女则戴花冠帕,均着蜡染刺绣花衣,罩以贯首飘铠,下着百褶短裙,腰系流苏围裙片,颈配以玲珑银饰,脚小腿裹以红色刺绣绑腿。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黄平也因此被誉为“蜡染之乡”,是贵州三大蜡染基地之一。革家人热情好客,宾至,高歌敬酒,设长桌于屋堂酒肉款待;客返,则设卡敬酒并起舞相送。革家人热情待客,劝饭重于劝酒,直教客人饭足解带方才满意。
▲17、一路欢歌笑语
黄平的亻革家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并使其成为革家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革家妇女以蜡染做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窗帘、衣服、裙子、旅行包都是蜡染制成,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床单、包袱、书包、桌布等也都使用蜡染;就连背孩子的背带也是染得精巧细致的蜡染,黄平亻革家蜡染“素有贵州东线旅游一枝花”的美称,长期以来,一直以它素雅大方,富于夸张的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眯,黄平革家蜡染的图纹组合主要以线条、几何图形、民族信仰、图腾为主,更多的则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兽,还有就是神话或民间传说,所有图纹都十分夸张,线条也极为古朴流畅。

▲18、吹着芦笙走来
黄平的革家蜡染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革家群众,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染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属于民间工艺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艺术家制作的纯属观赏型的艺术品。这三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也是很少见的。

▲19、青春年华

▲20、小酷姑娘
▲21、革家姑娘妇女们正走来。。
▲特别说明:图片为原创;博文相关内容选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