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析师排名乱象 花钱买票行为成为公开的秘密

(2006-09-24 18:42:24)

    对于国内多数证券分析师来说,2006年第三季度是忙碌的。一些由媒体主持的排名活动即将揭晓,而这些排名不仅会影响分析师的奖金、薪水,还有未来的职业生态、江湖地位。

  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评价是重要的标准,所以从67月份开始,分析师们就“忙活”起来。由此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9月份市场上的研究报告明显少了很多,因为大家都在拉票没有时间撰写。”业内人士称。

  券商研究部门积极推动分析师参加排名,因为排名靠前的优势研究所和分析师,能得到更多基金分仓的佣金收入。

  但由此而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是,排名大战已经造成行业混乱。除竞相高薪挖人外,为提升业内排名,券商和分析师的买票行为成为公开的秘密。

  排名秀

  由于缺少类似经纪、自营、投行等业务中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自媒体的排名成为券业和公司内部衡量分析师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争取排名靠前,大多数分析师从67月份就开始活动开来。

  一个分析师把MSN的名字添加上“投票开始了”,另一位分析师说,“采访?最近特忙,单位都没有人,都在忙着为分析师排名而活动。”

  证券分析师提供的主要产品是研究报告,券商作为报告的批发商,以年计算将整个公司的研究报告打包销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以交易量来付款,所以真正使用券商研究报告的是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而媒体则通过对后者进行调查问卷来获取券商研究报告的质量等级。

  具体过程一般是,媒体向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发放调查问卷,后者根据问卷给每家券商研究员打分,其评价主要参考三方面:实用性,即是否纳入基金投资组合;服务质量,包括报告推介频率和沟通频率等;报告质量,包括撰写规范、深度和广度等。

  每位基金经理都有投票权,最终汇总时按照基金公司规模而给出相应的系数来计算。

  如果基金公司采取集体投票,其领导所起的作用就会大一些,这样,当基金公司负责人与某家券商关系较好,就可能给出较高的评分。

  一般情况下,基金经理对于熟悉的分析师也可能给分较高,不过,一些基金经理认为,“虽然部分有交情因素,但总体上评选比较客观。”

  为了增加印象分,从6月开始,券商分析师开始频繁到基金公司拜会,“行业分析师介绍自己写的研究报告,称某只股票在什么时候推荐过,现在走势如何,主要是加深基金经理对自己的印象。”一些基金经理解释拜会过程,然后基金经理依据这些描述评分,“如果一些行业不是特别熟悉,可以不评分。”

  “应该说市场表现是第一位的,95%的考虑因素是看市场验证情况,其他5%要看分析师跟基金经理的沟通情况。”一位基金经理承认。

  分析师新定位

  争夺排名给分析师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当年的奖金和薪水增加,“我们公司有规定,评上最佳分析师之后,年收入可达到50万元。”一位分析师小罗介绍说,目前他的年收入是十几万元,这是行业内的平均水平。

  其次,评级靠前的分析师职称和级别也相应提升,国信证券总裁胡继之就表示,“被评为前两名,是成为我们首席分析师的基本条件。”不少券商内部还将测评体系与评级机构捆绑,目前券商考核分析师的指标有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包括一年撰写报告数量、参加投行项目多少、路演次数;而软指标有内部评价、外部基金经理的反馈和媒体、机构的排名。

  如果排名靠前,“跳槽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小罗说。由于国内优秀分析师有限,重金奖励或“挖角”也就成了券业的家常便饭。

  尽管分析师的收入呈不断增加之势,但分析师对收入的不满程度也在增加。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分析师不满意目前的收入,而基金公司则对他们敞开了大门。2003-2005年,共有48位最佳分析师离开了这个行业,其中有70%转做投资,这些人中有八成以上进入了基金管理公司做研究员或基金经理,其余的转到了券商的资产管理部等其他业务部门。

  最后,优秀分析师还可以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多数基金经理表示他们更关注研究员推荐的股票上涨幅度,而优秀分析师的江湖地位高,话语权大,自然会影响相关行业的个股价格,“如果研究员号召力高,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些基金经理说,相应的,研究员就能为来年的评级积累更多分数。

  一位基金经理明确表示:“我们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主要通过研读分析师的报告。”由于基金研究部规模一般不大,研究员需要研究的行业和公司太多,研究质量容易下降,因而外部报告更具有参考性。

请接着看:

http://blog.sina.com.cn/u/49cac62e010008sw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