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资润滑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国的润滑油市场就逐渐形成了3种竞争团体同场竞技的态势,目前润滑油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焦点集中在高档产品市场。
首先是国有两大集团公司占据中高档产品市场,以2005年为例,两大集团生产成品油289万吨,占全社会表观消费量的57.7%。其次是地方润滑油调合厂主要占据低档产品市场,产量约100万吨/年,并逐渐从原来小而散的形式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开始进军主流产品市场。第三是有外资背景的润滑油调合厂,产量已近90万吨/年,主要占领高档和高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中档主流产品市场渗透,将市场占有总量做大,获取更多利润。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原油资源优势突出,其润滑油产品在北方地区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润滑油业务方面市场优势和科研力量优势突出,“长城”牌润滑油品牌效益突出,近两年市场扩张的速度很快,产品的高档化率也提高较快。从产品结构看,两大集团的润滑油产品以中档为主,高档市场份额不高,低档产品比例不低,车用油比例偏低,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社会高档油消费总量按表观消费量20%估计为94万吨,两大集团的高档油产量合计为15万吨,则两大集团的高档油市场份额只有16%。同理测算2005年两大集团的高档油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两家合计产量22.5万吨(其中中石化14.1万吨),市场份额增加到22.5%,但与两大集团公司在国内润滑油市场的主导地位来说,该比例还是偏低。
地方调合企业品牌意识增强,正在向高档市场谋求生存空间,产品占市场份额的23%左右,占高档油市场份额近15%。以2001年成立的民营企业统一润滑油公司为例,其近三年的产能提高迅速,从2002年的1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35万吨,位居国内第三。其10W/30,5W/30的汽油机油产品已通过美国API SL级别标准的认证,柴油机油通过CF-4,CI-4认证,高端产品的发展现已不输于两大集团。并且注重开发OEM 市场,获得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的认可,目前又通过中国重汽集团的认证,进入了我国重型汽车OEM市场。统一润滑油公司以现代化企业的形象,改变了民营润滑油企业在人们印象中“小作坊”的概念,产品走高档化路线,广告投放量大,知名度高。但是“统一”也同样具有民营润滑油企业的“天然弱势”――基础油供应没有保障。国产品牌润滑油的售价普遍低于外资品牌,如果单纯依靠进口基础油生产润滑油,成本又偏高,则利润空间会严重“缩水”,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甚至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和供应。从2006年的市场调查情况看,由于两大集团公司严格控制基础油外流,“统一”润滑油在下半年已经出现供货紧张甚至断货的情况,基础油的供应对民营润滑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已经显现。
因欧美润滑油市场的消费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国润滑油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大批国外石油公司纷纷在华投资建厂或直接销售产品,独资、合资润滑油调合厂已超过30家,地点主要集中在天津、江苏、广东、辽宁、山东、山西等地,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年。有外资背景的润滑油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产品占市场份额的20%左右,占高档油市场份额约70%,在高档产品市场具有较大优势。外资油品在国内的产品结构特点突出,即车用油比例高。据2000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外资企业在华销售产品中,工业油比例为46%,摩托车油5%,其余49%都是车用油。这样的比例在基本符合社会用油规律的基础上产品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上,经济效益好。其产品结构并不局限于高档高价产品,而是在占据高档市场的前提下,逐渐向中档主流产品市场渗透。以壳牌为例,其在欧美市场只供应SJ/CH-4级别以上的内燃机油,但针对中国内燃机油市场产品质量级别跨度大,SE/CD级的中档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也生产供应该级别产品,并在市场上和两大集团的产品形成了有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