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接受”与“给予”
(2014-12-22 10:38:08)
标签:
育儿 |
让孩子学会“接受”与“给予”
孩子从小只在家庭、学校生活。但他们是社会人,长大后,必然要到社会这个大熔炉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教学20年,和同事们追踪调查发现,会正确地“接受”与高尚地“给予”的孩子,长大后他的性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在社会上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身心的生活比较幸福。
教育孩子学会“接受”
首先要孩子学会感谢
告诉孩子,他的成长一直在“接受”爱与关怀:刚出世是一个肉团,是医生帮助他来到世上的,吃的饭菜是农民辛苦种植的,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玩的玩具等是工人制造的;走在清洁的路、治安良好的街道是清洁工人警察叔叔的辛勤付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舅舅阿姨……每个亲人都关心自己、照顾自己,让一个小肉团养育成一个可爱的孩子。生活的每天,都得到人的帮助。教育孩子学会感谢所有的人: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是所有人的辛勤劳动才有美好的生活!让孩子觉得他是多么幸福!并教育孩子长大后有能力也要去帮助别人,回报亲人,服务社会。
用这种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他对家庭那么多的抱怨对社会没有多的牢骚,心理是平衡的,态度是平和的,会善意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会有偏激的行为。
其次让孩子区分“接受”与“索取”
亲人朋友邻居等主动送东西给孩子,可以请孩子大方接受,要孩子真诚地说声“谢谢”。但要孩子注意区分“接受”与“索取”。要求孩子不能够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可以又吃又拿,不可以随便叫别人买东西,别人给自己没东西时不要挑选那么贵重的玩具等……
朋友同事的女儿聪明美丽可爱,可是从小就喜欢叫人买吃的玩的东西给她,每次跟妈妈来办公室玩,小嘴巴甜甜的,总叫叔叔阿姨买雪糕买玩具,虽然几元钱的问题,让孩子高兴我们也不计较,但她妈妈总不加以制止她这样的“随便的索取”,这就渐渐培养了孩子伸手索取、随便接受馈赠的习惯。听说,现在刚上高中的她,因为随便接受几个“男朋友”的钱物,引起矛盾,不知道被那个男朋友剐了一刀脸,毁容了,真可惜。
没得“接受”也要心理平衡
人的本性是喜欢“受”。儿子小时候见邻居的小孩有什么不给他玩就回跟我闹情绪,我笑着说:“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太多,谁都不可能全部拥有的。你很多玩具他们也没有,你没玩够也是不给他们玩?你应该不要有失落感,更不要闹情绪。来。我们一起玩家里的玩具!”把孩子的注意力转走了。
父母正确教育孩子“接受”,孩子长大后贪欲就不强,会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教育孩子学会“给予”
尊重并接受孩子的“给予”
儿子小时候家里经济还比较困难,有时候好吃的东西只买一点给儿子,例如蛋糕或者靓汤等。有时候我和先生就会逗儿子:“那么好吃,给点我好吗?”想不到儿子只是撕一点面包渣给或给一点蛋糕给屑我们,但我们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并表扬他:“宝宝大方!有好东西会分给妈妈吃不过太小了……”渐渐地,孩子被我们表扬得越分越多了,现在会主动给东西我们和他的小朋友了。我们高兴地分享着孩子的东西,让他感觉得“给予”的快乐!
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吃东西时逗孩子,当但孩子给他东西时,又不吃,这样是在教育孩子“就是给了爸爸妈妈他们也不会吃的”思想。所以孩子主动给东西你时,一定要吃下去,虽然孩子的食品少了,但他的精神“粮食”多了。
让孩子知道“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自私自利,俗话说的“自己捂回盖、人家的就爱”,几乎没有“给予”的概念。三年前农村的小姑来我家玩,我就把家里的糖果、饼干、儿子不合身的衣服等收拾了一大包给小姑带回去,4岁的儿子竟拦着不准给……过后,我教育他:“自己送东西给别人,表示自己幸福、富有,当然比自己靠别人送好啊!”儿子以后就变大方了。
去年末东南亚海啸地震,香港电视播放赈灾的场面时我刚好到同学家教她上网,她7岁的儿子竟然说:“香港人捐了那么多钱啊,我都愿意我们这里地震海啸,那些钱就可以给我们啦!”
我立刻连网也不上,给朋友儿子讲故事:“从前有两个人就要投胎到世上,临行前到上帝那里告别,上帝问他们有什么要求?一个说:‘我喜欢什么都是别人给我,穿的吃的住的用的……’另一个则说:‘我愿意把自己的任何东西都分给别人,只要我手头有……’上帝答应了他们。”
“果然,喜欢“别人给”的那人到人间做了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乞丐,天天到街上做伸手派,当然,吃的穿的住的都是不好的;愿意“给别人”的那个则成为大老板,生意顺利挣了很多钱富甲一方,他经常做善事,捐钱建敬老院和学校,给贫困的人……”
“小朋友,你愿意做‘给别人’的强者‘别人给’做弱者呢?遭受海啸地震的人们,房子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生活很困难……其实,喜欢给予的人才是强者!”
我说完,朋友的儿子脸色庄重地说:“那么把我的零花钱捐给灾区吧!”
教育孩子“给予”,是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让孩子爱亲人爱朋友爱世界!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顺利利的,永不求人的人很少。学会接受时感谢人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情的社会人;学会大方给予的孩子,他来是一个有义的人。有情有意的人,在社会才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