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讨论:如何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2013-02-04 10:15:37)
群讨论:如何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策划:醉梅
主持:肖庆兰
背景:在中华家庭教育网的家长交流21群中,举行了《如何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群辩论活动。活动由醉梅老师策划,肖庆兰老师主持。参加人员分为A方和B方,在激烈的辩论中观点碰撞出智慧火花。
第一轮讨论:亮出你的观点:优点和缺点哪个更重要?
A方:优点重要,为什么?B方:缺点重要,为什么?
A方代表:姚乃峰
观点:只要庄稼长好了,就没有杂草。
质疑方: 静海纯纯
A方:优点重要,关注什么成长什么,家长关注的是优点,孩子的优点会越多。人人都是关注重要的事,家长关注了优点,孩子的优点有越来越多了。只要庄稼长好了,没有病虫害,没有杂草。就是要关注优点。
质疑方:小草不管,长成大草了怎么办啊?
姚乃峰:我们是关注自己地里的草吗?
静海纯纯:那关注什么了?
姚乃峰:关注庄稼。要空地上不长草,就要多种庄稼,优点就好比庄稼。
B方代表:张海燕,观点:有了缺点才能体现事物的真实性。
质疑方:蝴蝶兰:
B方:事物都是在发展状态中,而且永远不可能有完美性,所以有了缺点才能体现事物的真实性。不改变缺点,不进步,永远都是落后的。
蝴蝶兰:反对。如果看人每天都看那看缺点,那将会失去信心。
B方:正因为缺点对人的成长来讲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去关注,关注后改进。
醉梅总结:优点和缺点都重要,缺点在某些时候是优点,优点在某些时候是缺点。所以优点和缺点都不可少。这只是辩证的关系,缺一不可,没有优点哪看得出来缺点。多看优点。孩子成长的就快,多看缺点,孩子就变得悲观。
第二轮讨论:各自出招:如果孩子确实有缺点,该如何对待?
姚乃峰支招:跟孩子沟通,制定家规。
缺点我想就是坏习惯,要用管理坏习惯的方法处理。好习惯要用加法,改掉坏习惯要用减法。看到孩子的进步,一定要及时鼓励,一个时间段改一个缺点。不能心急。
张海燕:明确目标,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忽视缺点,放大优点。
优点多说渐渐多,缺点不说慢慢少。看优点,用放大镜,看缺点,用平光镜。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大人都有不少的缺点,我们小时侯也是有很多缺点,都是慢慢好起来的,对自己,我们做到了包容,但是对孩子呢,我们做到了吗?
(蝴蝶兰点评:一方面平时接受,另一方面尽量帮助孩子克服。这里面需要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期待支招:允许孩子有缺点,认同孩子的缺点。
所有这一切不是孩子的问题,要改的不是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人。教育孩子的人不改,孩子永远没有希望。
QiangWei
支招: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孩子的缺点有的是家长带来的。首先要看看自己。从缺点中寻找优点。其实孩子的缺点间接反映的是家长自己的缺点,所以我们得先改变自己缺点再去改变孩子缺点。
高文东支招:常表扬优点,放弃缺点,不给孩子贴标签。适时的运用缺点,发挥作用。
王光发支招: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要看他是有意的缺点,还是无意的缺点。有意的要明确制止。无意的不要关注。有一类缺点是必须得改的,它涉及到法律和公德,如危害社会的偷盗行为、不诚信
等。第二类缺点是得尽量改正的,因为它妨碍了孩子优势的发挥,如懒惰等。第三类缺点是可改可不改的,它不妨碍别人的生活也不影响自身优势的发挥,而是一些
生活细节,也可以说是一些不良习惯,属于一个人私生活领域里的部分。对这类缺点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少讲多练,少训斥多榜样地加以影响。
桐桐支招:条件的接纳孩子。
他现阶段的缺点是正常的。孩子认同后,再指导、定计划改正,不要急。1、 接纳孩子
2、调整家长心态,与孩子一起正视缺点,达成共识。3、帮助孩子一起分析。4、提出解决办法,制定规则。
(蝴蝶兰点评:一是接纳孩子的缺点,二是尽量“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说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耐心”。允许孩子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第三轮讨论:原因探究:家长看到的缺点比优点是什么原因?
张海燕:压力观。害怕、恐惧,更多的是来自内心那的压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缺点,所以眼睛里只有缺点。
本性观:对己宽,对人严,人的本性。
蝴蝶兰:第一追求完美,第二期望价过高,第三家长不够自信。
高文东:高期望心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总希望孩子做到更好,就觉得到处都是缺点。
中断:攀比心理。人与人比较的结果!
汪润:焦虑心理。家长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孩子要求高,对自己的孩子将来把握不好,拿不准,当然就焦虑了。
王光发:竞争心理。社会竞争激烈,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容不下孩子的缺点,眼里揉不得沙子。
蝴蝶兰:不自信心态。家长的不自信导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缺乏底气。如果家长是自信,那么就有信心想信孩子是优秀的,也是有能力引导孩子成为优秀的。
薛健:不当标准。家长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家长认为孩子有缺点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家长把孩子的优点忽略不计,只想改变孩子的缺点。
策划人总结:家长为什么关注缺点比优点更多?因为家长看到的问题多,看到的缺点多!这是家长太关注的结果。关注的力度加大了,导致在孩子身上投入的多,就会在无形中放大孩子的缺点。
。
第四轮讨论:个案心态分析:
案例提供:Lily, 分析点评:各位指导师
Lily:我觉得自己对自己要求挺高的,所以对孩子要求也高。自己做得很好了,为什么就影响不了孩子呢?
醉梅:你的想法是:“因为我还可以,所以你不能比我低。”比你低了会怎么样?
Lily:比较失望呀,当然不能让孩子知道。为自己从小一直比较优秀,想着孩子也该这样呀,因为孩子比我聪明。
醉梅:“应该”“必须”这些词,用心理学的话说,是绝对化要求。
Lily:我没那么聪明都可以做到优秀,为什么孩子那么聪明却在学习上一般呢?
醉梅:我可能提个尖锐的问题:自己优秀,为什么孩子一定要比我优秀?或者,至少也和我差不多?
姚乃峰:是面子问题,虚荣心作怪。
Lily:大多数人不都有虚荣心,好面子吗?
张海燕: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要和孩子划清界限。面子,虚荣心是自己的,不是孩子的。
醉梅:每个家长也希望孩子优秀,甚至比自己优秀。但是,这种思维习惯只是我们的头脑中的思维惯性。只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想法,孩子呢,并没有这样想,我必须
和妈妈一样优秀甚至比妈妈更优秀。如果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能和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保持在一条线上或达到一致,如他在达到目标努力过程中,本身自愿的,愉悦的,
主动的,当然好。而如果本身是不情愿的,不快乐的,被动的,那么,这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