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的“讨价还价”
(2013-02-03 09:13:57)
标签:
来源果果那晚退路现象杂谈 |
分类: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栏 |
亲子间的“讨价还价”
文/朱婷(南京果妈)
三岁大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相对成熟,伴随着语言能力发展的思维能力也在迅速提高。于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亲子间“讨价还价”、甚至“唱反调”的场景——
我家故事
场景一:讲完两个故事,该刷牙了。妈妈提醒果,刷牙时间到了。可果伸出一根小食指,对妈妈说:“再讲一个故事,好吗?”妈妈笑了,“那就再讲最后一个故事,讲完故事必须刷牙了。”果表示同意。
场景二:早上,妈妈给果穿袜子时,发现脚趾甲该剪了。“果果,你的脚趾甲长了,妈妈帮你剪,好吗?”“不,不!晚上再剪。”“好,那晚上妈妈下班回来帮你剪。”果同意了。到了晚上,妈妈要兑现白天的承诺,没想到小人继续推诿:“明天早上再剪吧?”妈妈不能再依从了,这次轮到果选择妥协了。
场景三:得到果的同意,妈妈关了灯。可果似乎没有睡意,还在嘀哩咕噜地说着什么。“果果,不要说话了。”妈妈温柔地对果说。“我说小点点,好吧?”果商讨着问妈妈。妈妈没有吭声,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果的声音果然很小很小,既然孩子有这个意识了,还是给孩子一点时间吧,妈妈这么想。果小声说了几句,之后又大声起来,妈妈再次提醒。果又小声了点,慢慢地,呼吸均匀,进入梦乡。
生活中,“讨价还价”的例子枚不胜举。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 3岁的孩子学会“讨价还价”其实是孩子思维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孩子有了自我认识,懂得了思考与判断,同时也在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也是一种商讨方式,亲子间,正需要这样的商讨,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保证亲子生活的融洽开展。
我的心得
1.给孩子一个心理过渡期
如果亲子交往中,总是以“讨价还价”的方式进行,反而会让彼此生厌,这也是作父母的一种失职。刷牙时间到了,孩子或许还想看会儿书,不妨先给孩子打“预防针”:看到书的第几页就开始刷牙。这样会给孩子一个心理过渡期,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讨价还价”。
2.观察孩子,避免打扰他
平日里,多观察孩子,孩子专注于某事时,尽可能不要打扰孩子,哪怕吃饭推迟了十分钟,睡觉晚了十分钟,也不要紧。教育,有时也需要一点灵活,要富有弹性。
3.定了规则就要遵守规则
孩子的“讨价还价”,有时会变成得寸进尺。说好了的事又在往后推,难免会认为孩子说话不算话。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只是一味地表达意愿,他还不完全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诚信,但这也是教会孩子做人要讲诚信的时机。不需要讲述复杂的道理,只需要告诉孩子:说好了的事,就必须要做到,不可以反悔。规则和原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事情正常有序地开展,只有双方遵守规则,坚持原则,才会让孩子慢慢明白得寸进尺是没有退路的。
4.拒绝孩子不要直截了当
坚持原则,难免需要拒绝孩子,即便我们不同意孩子得寸进尺,但也要避免直截了当的语气生硬地断然拒绝孩子。因为被别人拒绝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的声音可以是温柔,但我们的表情需要坚定;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心情,但不是孩子的过分要求。
5.适当妥协也是一种关爱
孩子的要求过不过分,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但这个标准绝不是大人一方制定的。凡是不涉及原则性、安全性问题,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妥协。说好了听两个故事说上床睡觉的,可听完了两个故事孩子还意犹未尽,还想听第三个故事,这时我会选择妥协一下,但妥协之前,会说好规则:这是最后一个故事了。
适当的妥协,可以让孩子明白大人对自己的爱和理解,这恰恰是建立在彼此愉快交流的基础上的。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文/朱婷(南京果妈)
三岁大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相对成熟,伴随着语言能力发展的思维能力也在迅速提高。于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亲子间“讨价还价”、甚至“唱反调”的场景——
我家故事
场景二:早上,妈妈给果穿袜子时,发现脚趾甲该剪了。“果果,你的脚趾甲长了,妈妈帮你剪,好吗?”“不,不!晚上再剪。”“好,那晚上妈妈下班回来帮你剪。”果同意了。到了晚上,妈妈要兑现白天的承诺,没想到小人继续推诿:“明天早上再剪吧?”妈妈不能再依从了,这次轮到果选择妥协了。
场景三:得到果的同意,妈妈关了灯。可果似乎没有睡意,还在嘀哩咕噜地说着什么。“果果,不要说话了。”妈妈温柔地对果说。“我说小点点,好吧?”果商讨着问妈妈。妈妈没有吭声,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果的声音果然很小很小,既然孩子有这个意识了,还是给孩子一点时间吧,妈妈这么想。果小声说了几句,之后又大声起来,妈妈再次提醒。果又小声了点,慢慢地,呼吸均匀,进入梦乡。
生活中,“讨价还价”的例子枚不胜举。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 3岁的孩子学会“讨价还价”其实是孩子思维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孩子有了自我认识,懂得了思考与判断,同时也在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也是一种商讨方式,亲子间,正需要这样的商讨,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保证亲子生活的融洽开展。
3.定了规则就要遵守规则
4.拒绝孩子不要直截了当
5.适当妥协也是一种关爱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前一篇: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后一篇:群讨论:如何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