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育儿,让“焦虑”走开(桐桐妈)
(2011-04-21 22:37:01)
标签:
焦虑育儿醉梅完美杂谈 |
分类: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栏 |
育儿,让“焦虑”走开
文/桐桐妈(教育学博士)
推荐编辑:醉梅 推荐至《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发表
编辑语: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作为父母,你在教育孩子上有过焦虑吗?在《育儿,让“焦虑”走开》里,请对照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焦虑表现。
我有幸接触到了成百上千个妈妈的问题,许多问题时常让我感慨当今妈妈之“累”:孩子有点风吹草动就立即跑过去,或者孩子有点事就很紧张,到处求助,对孩子的卫生、早教等都唯恐做得不到位……在这些妈妈眼里,育儿,似乎成了甜蜜的负担,让她们的神经时刻绷在快乐与紧张的边缘。每每遇到这类妈妈,我忍不住想跟她们说:其实,适当放松,偷偷懒,对自己对孩子都好!
紧张妈妈的典型行为
1.孩子哪天不肯吃蔬菜,不肯吃饭了,就担心孩子营养不良。
2.去体检,孩子身高或体重不“达标”,就担心孩子的生长发育有问题。
3.去公园的时候,忘记了带湿纸巾,结果孩子用小脏手拿起苹果吃了,老是担心她会秋季腹泻。
4.孩子有点小感冒,就六神无主地跑医院。
5.邻居家的孩子已经识字了,自己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皮,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6.看到周围的家长都带孩子去上了亲子班,而自己没有这么好的经济条件,就觉得对不起孩子。
7.孩子都一岁半了,自己才接触早教知识,担心自己的无知已经影响了孩子发展。
8.月龄差不多的邻居孩子画画画得特别好,自己的孩子只会拿笔乱涂,就感觉自己的教育好失败。
9.哪天不小心朝孩子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就心有余悸,担心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10.孩子突然变得很爱独占东西,也不肯跟别人分享,就担心孩子变自私了。
11.都说一岁之前的孩子会经历口腔敏感期,可是自己孩子都一岁半了还不喜欢往嘴巴里放东西,就担心孩子发展不正常。
12.女儿见人就害羞,不肯打招呼,就担心孩子这么腼腆长大了吃不开。
13.孩子2岁之前一直放在乡下爷爷奶奶家,昨天听专家讲座时才知道这样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后悔莫及。
14.昨天不小心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公吵架了,担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去紧张”,你有三个理由
1.没有绝对完美的妈妈
您是否认为这世界上存在绝对完美的妈妈,从来不会因为个人因素影响育儿方式的科学性?如果您这样想,那就错了,因为妈妈首先是人,是人就不会是全才全能,而且还有七情六欲,面对突如其来的育儿事件,我们的行为,通常要受制于特定的知识储备和情绪状态,而这是一个无止境的积累和修养过程,没有人会在某个时刻达到绝对完美的境界。事实上,即使是伟大如《斯托夫人育儿经》的作者斯特纳夫人、专业如亲子沟通专家《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面临复杂多变的孩子都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们还要对自己心存完美期待吗?
2.没有绝对完美的孩子
您是否认为孩子凡事做得比别人出色才是自己教育的成功?很遗憾,这实在是一个不那么理性的期待。因为孩子不是等待我们雕琢的工艺品,而是独立的个人,生而具有特定的遗传基础,包括神经类型和先天禀赋。而且他们注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进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或好或坏的环境习染,而无论是遗传和环境,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也没有能力给他们十全十美的教育,既然如此,又怎能期待他们成为十全十美的孩子呢?不要忘记,我们也都是从孩子长成现在的不完美状态的。充斥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这些不可能完美的个人,而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是这个样子!
3.孩子在“问题”中成长
您是否总是担心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看到“问题”就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了,要知道,孩子可是在“问题”中成长的。因为当发展的高级需求与孩子当前的状态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就会面对新的发展挑战,需要他一方面突破原来的心理舒适域,另一方面要习得新的技能,这种内外压力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这样那样的震荡,引发这样那样的异常行为表现,形成育儿中的“问题”。所以“育儿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成长痛”,“问题”的存在不是当妈妈的失败,也不是孩子本身的不完美,而是孩子在以正常的节奏成长的标志。而且,乐观一点来看,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帮助孩子成长的契机,因为“问题”中隐含着孩子心理发育的进步和更高的发展需求,值得我们心怀美好的期待。
明白了这些事实,我们就可以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往好处努力,一旦有点失误,也不必耿耿于怀,如此,我们才不会因为负疚而过分补偿孩子,才不会因自感不称职而冲淡为人母的快乐,孩子总会长大,长成和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
帮您放松的12个小贴士
1.生长发育
(1)给孩子提供健康均衡、美味可口的饮食,但吃多少、吃什么让他自己作主。就像成人的胃口也会偶尔哪天变差一样,孩子的胃口也不是恒常的,难免哪天爱吃哪天不爱吃。不要因为一顿失衡的饮食而耿耿于怀,相信孩子的生理本能,饿了,他们自然会吃。
(2)只要孩子的精神状态、生理活动正常,身高体重比标准值稍低一点没关系。要知道,医生所参照的指标只是这个群体孩子的平均值,总有人在这个线之下。再说,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因素跟遗传也有关系。孩子的生长状态是不均衡的,很可能是自家孩子长得晚。
(3)孩子吃的东西即使做不到严格消毒,后果也不会像担心的那么可怕。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对人体有害,即使是有害的细菌,也只是在孩子抵抗力较差的时候入侵体内,而适当接触细菌,反而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因为人的机体有个自我适应过程。
(4)孩子患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时,只要精神状态良好,就要学会等待。如果孩子的病情一天比一天轻,就不要急着去医院,给孩子的机体跟疾病做斗争的时间,这是他们增强自身抵抗力的机会。另外也可以多学一些医学常识或者家庭护理技巧。
2.早期教育
(1)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途径是多元的,未必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读书识字才算学习,搭积木、捉迷藏、过家家、串珠子等游戏,看似无所事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建构对空间的概念,发展精细动作,体验交往乐趣等,而且,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来说,这些动手行为非常重要,孩子的双手关联着大脑,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
(2)没有理由说孩子一定得喜欢画画或音乐,因为孩子的先天禀赋有别,兴趣各异。由于遗传或家庭环境的原因,有的孩子天生就对音乐比较敏感,有的则从小喜欢涂涂画画。不要看到别人的孩子哪个方面好,就期待自己的孩子也要有相应的表现。要知道孩子的潜能是多样的,作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帮助孩子充分地发挥他的潜能,而不是盯着别人孩子的长处对他提这样那样的要求。
(3)孩子生而具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偏好。有的孩子是运动型的,喜欢通过运动学习,而视觉型的喜欢通过阅读学习,听觉型的通过听东西来学习。如果自己的孩子偏运动型,就不要眼馋别人家的孩子喜欢阅读。尊重和充分利用孩子既有的学习类型,才能事半功倍。
(4)即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没办法给孩子提供优越的教育条件也不要自责,自然随机的教育比专门的亲子班来得更加重要。毕竟,真正的教育是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而且,在低成本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被迫去发现,去改造,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教益要比专门的教室里大得多。
3.心理发展
(1)妈妈不是神仙,难免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只要不是有意的,就不要耿耿于怀,孩子的心理康复能力比我们想像得强大。委屈了、愤怒了、疲惫了,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哭闹,会故意跟我们怄气,往往在这样的“无理取闹”过程中,他们就完成了不良情绪的宣泄和心理的康复。
(2)孩子生而具有不同的神经类型,这决定了孩子生而具有不同的行为倾向。有的孩子兴奋神经过程占优势,就比较容易急躁、脾气大,有的则抑制神经过程占优势,就比较内敛、害羞、慢性子。但两种神经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各有优长劣短。急性子的孩子做事比较快,但也可能莽撞,慢性子的孩子比较磨蹭,却比较认真严谨。所以,不管孩子属于哪种神经类型,我们都不必患得患失。
(3)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将会逐渐经历一系列的敏感期,并相应地表现出很多极端行为,比如往嘴巴里塞东西、不让别人动自己的玩具、喜欢抠角落里的小洞洞、执拗异常等等。只要我们多学一些幼儿心理学的知识,就会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多很多心理准备,再见到不至于惊慌失措,而且可以对孩子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避免心理健康隐患。
(4)孩子的生长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天出生的孩子,也不会以相同的节奏向前发展,因为孩子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不均衡的,难免有过快过慢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才几个月就迎来了口腔敏感期,有的孩子则要一岁之后才会经历这个阶段。对此我们要处之泰然。
总之,身为妈妈的我们,不妨摒弃完美主义,但在行动上努力趋向完美,舍得在孩子身上花足够的时间,努力做到用尽量好的方法去教养孩子,在孩子的过失面前镇定自若,永远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我们就是好妈妈!
文/桐桐妈(教育学博士)
推荐编辑:醉梅
后一篇:醉梅点评:挑缺点为找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