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京魁】手机满足了谁

(2010-12-23 11:04:08)
标签:

杂谈

分类: 亲子沟通-说是一种艺术

夫妻俩在北京打拼,小有成绩,可是几年来很少与远在老家的孩子见面,为了能够和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给还在上初中的孩子配备了手机,然后问题出现了,孩子丢手机竟成为常态,然后每次的呵斥后,再次的给孩子买一部新的手机,他的困扰在于孩子不仅在手机问题上马虎,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于是孩子被灌上马虎,丢三忘四,拖沓的标签.

每个不被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成熟与否取决于当自己有需求时,是否能够寻找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从这个事情本身,手机到底是谁的需求,父母的?还是孩子的?手机所表达的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因联系不上孩子,那种怕失去的恐惧?孩子通过手机接收到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切,还是孜孜不倦永不停歇的教导?谁更需要这部手机呢?

是的,父母通过给孩子“配给”手机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恐惧,当自己无法满足甚至无法看清自己的需求时,就通过向孩子提出要求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孩子不去配合这种要求时,就被父母贴上“丢三落四,马虎”的标签,这也成为当下父母们最具责任感的逃避责任的借口。在每次的电话互动中,父母对孩子通常都是训斥,每次的电话铃声的想起,就意味着接受上面的批评或者教导,所以孩子的外显行为不停的丢手机,虽然孩子了解那是父母的血汗,自己有多么的不应该,最终还是不能控制自己频繁丢手机的行为,因为那是她潜在的内心动因所致,那是她心底的声音。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自己的需求,需求不一而同,就像手机的样式千款万种,手机的款式我们可以察别,触碰,而人的需求却像雾中的花朵,朦朦胧胧,当你每每拨通手机的刹那,在你当下行为的背后,是否想过此举到底是满足了谁的需求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