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著名博主翟华在“中国人和法国人,如礼何”一文中邀请我对以下事情发表我见:
“英国著名旅游网站Expedia.co.uk每年都做全球游客调查,访问欧洲酒店业人士调查对各国游客的看法。根据今年5月出炉的结果(……)法国人被评为全球最差游客。这个结果使得排在倒数第二的印度人、和倒数第三的中国人若有所得,特别是中国人去年还在为本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而自惭,现在却蓦然发现法国绅士、淑女们竟然还不如我们,不免有点窃窃私喜之感。那么,中国人法国人,如礼何?法国人是不是比中国人更不讲礼貌?”
其实,翟华在同一篇文章中已说明了我们不能凭这份报告来断定法国人不如中国人讲礼貌:
“根据Expedia.co.uk这次对欧洲酒店业的调查,法国游客的衣着得体,在被调查的国家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意大利人),没得可说。法国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jamais
content”(永不满意)的秉性,总是期待得到最好的服务,卢米埃尔的光向外照,对别人要求严格,而且以为法语依旧是世界语,不愿意学习欧洲其他国家的语言,也不尝试其他欧洲国家的饮食。”
我认为,除了对语言和饮食的适应能力以外,前面所提到的法国人“永不满意,总期待得到最好的服务,卢米埃尔的光向外照,对别人要求严格”,就能证明法国人对服务的强烈意识:对于服务不周到的旅游商,遇到法国游客确实免不了遭到批评或起码斥责的眼神。反过来,到法国旅游的人应该能领会到法国人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据世界旅游组织,2005年7600万游客踏上了法兰西的国土,使法国连续许多年排在“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中的最高位置。这个现象仅取决于法国的旅游资源、悠久历史及“罗曼蒂克文化”吗?还是法国人的服务意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我曾多次听说,法国工人被评为世上工作效率最高的。虽然法国员工经常罢工游行,但他们的工作效率被认为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没有找到根据,所以对该信息的真实性没有把握。但无论是否,这依然能说明法国人的一种人生观:不管是工作效率还是对生活质量,法国人胸怀高度的指望,高尚的追求。
文明礼貌是尊重他人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公认而牢固的礼仪融通关系。虽然这些礼节和仪式不像法律有着书面上的公证,但因它们很早就融入了习俗之中,所以它们受到大众的认可,并以道德原则为行为约束。
法国人的“严格要求”自然而然也会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明礼貌就是从中的必然。我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在这方面对我的要求坚如磐石,绝不会允许我丧失礼仪:见到任何人肯定要说声“bonjour”,而且要看着人说;人给你什么东西肯定要说声“merci !”;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肯定要说声“s’il
vous
plait”等等。文明不但体现在礼貌用语上,也会体现在与别人交往或在公共场合活动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得注意仪态:不能大声喧闹、讲粗口话、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排队插队等……
大家知道法国口号中的第一个字是“自由”(自由,平等,博爱),而它在口号中的位置也许能说明“自由”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叫我们给“自由”下定义,同学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才叫自由”。老师微笑着解释道:“自己的自由局限于他人的自由”,也就是说 “自己的自由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比如说,我想在公共场合上履行我大声唱歌的自由,但这种行为会侵犯他人“宁静的自由”。我们在法国经常用“自由”来代替“权力”,犹如两者同义……不讲文明礼貌相当于不尊重他人,也就意味着“侵犯他人受尊重的权利(或自由)”。法国人因而会很注意不要因失礼而侵害对方。这么说,法国人也会严格要求自己。
文明礼貌也是一种风度。谁不希望自己有风度?在法国,跟朋友吃饭或喝东西的时候,主人总会自然而然地先给女士上菜倒酒。“女士优先”这句话时时刻刻都挂在法国人嘴边(除了走楼梯或进餐厅时),而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地照这些规矩去做。排队、让座等也是如此。
这些礼节和仪式不但多,而且不同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规矩。比如说,在法国打嗝被视为失礼的行为,但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吃完饭后打嗝被认为是一种表示吃得好的礼俗。中国是不是如此?中国式文明礼貌是否跟“法式”礼貌不一样?
有人认为,中国式礼貌是虚的。翟华在他的博文中提到了“12亿火星人”法国作者大恩眼中的中式礼貌:“翻翻中国字典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礼貌’这个词中间的‘礼’字,有‘典礼’、‘礼节’、‘礼仪’的意思,而第二个‘貌’字表达‘外表’、‘样子’的意思。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礼貌既是做出礼仪的样子而已。”
这样分析“礼貌”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礼”文化?我认为古中国的“礼”跟现代中国的“礼貌”有很大的区别。就像大恩说的,“貌”代表“外表、样子”,也就是说“礼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心意未必真诚。虽然如此,根据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儒家思想,“礼”与“真诚”是分不开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对孔子来说,“礼”与“仁”密切相连,相得益彰,也就是说“礼”建立在“内在”的基础上。“仁”是本质、内在的特性,跟“貌”正好相反。我认为,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他给“礼”的定义应该最接近“礼”在中国的真正意义。
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卢梭也曾经说过:“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西方文化及中国文化其实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有善意的、讲仁爱的人才真会有礼貌。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过:“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从这几个名言中我们就可以推断两种概念的存在:“礼”和“礼貌”,而在两个文化之中都存在。法语词典分明两者:
“‘礼貌’(politesse)就是‘遵守礼仪规则’”;“‘真心礼貌’(politesse
du coeur)就是根据风俗人情并出于真诚情感遵守礼仪”。
我现在想,即使“礼”字在中国有着遥远的使用记录,但“礼貌”两个字是什么时候创造的?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找到答案。是否中国人遇到西方人后特意创造的词语,以形容他们眼里西方人的“礼”?或者,“礼”变成了“礼貌”,是否体现中国人素质的一种发展趋向?无论如何,每一个文化都共存两种心态:真心和虚伪。
因为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为了各国人民友好相处,我们不得不创造一种公认的“礼仪”,在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塑造一个全球性的“语言”。
朱利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