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说2025高考全国一、二卷作文

(2025-06-09 21:04:16)
标签:

2025全国一、二卷作文

分类: 我说作文

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没有延续去年的思辨性和时评的特点,这让很多紧跟去年新课标I卷考向,注重以作文思维论证的逻辑性,思辨性来推动作文深度的备考,很是始料不及。

总体而言,今年两套全国卷作文不具备较深的思辨性,在考查思维的能力级别上相较去年新课标I卷低,但要写得出彩却也难说容易,可能会流于空泛,特别是全国一卷作文。

对全国一卷的作文,教育部考试中心做了这样的解说:

全国一卷写作试题“民族魂”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设计,由来自阅读的材料和补充材料共同组成,体现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彰显教考衔接、延伸阅读的导向。试题要求考生基于审美体验写作,调动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以真诚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不仅考查写作能力,也考查文学审美能力。好的作文应当避免表达的套路化和概念化,展现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这对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考试公号《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创新试题及解析》)

这个作文题在破套路化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展现内容的真诚性和独特性也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不过就当下的教育生态来看,这一要求对本次作文所起到的作用,不抱乐观,但确是对教学和备考的再次提醒。

 

全国一卷作文题由三个材料组成。

第一个来自本套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老舍的《鼓书艺人》:“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是一段过去的历史——80年前日本侵华,也是这些艰难岁月的亲历者痛苦的体验。“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显然是痛苦,这痛苦有对着此时此刻的国难的悲痛,也有着对这些孩子的未来的悲伤,而这些孩子的未来,也便是民族的未来,所以,也表达对民族前途的悲伤痛苦。(其实,所以这“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也表现了他对孩子的爱,悲悯,也自然包含着对民族的爱。)

 

第二则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首诗是学生们初中学过的,学生自然会脑补出其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爱;而爱的表现又是奉献,我将无我的奉献——“用沙哑的喉咙歌唱”:哪怕我的声音不美,哪怕我伤痕累累也要为这片土地歌唱。

 

第三则是穆旦的《赞美》中的一句:“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这首诗曾经的老课本选过,现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读本》选择性必修下册“平原的颂歌”,“诗的吟唱”单元第15课“现代诗三首”里面,可能很多学校没有订读本,很多学生不知道;这也算是一种教考结合的体现,所谓“体现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彰显教考衔接、延伸阅读的导向”。该诗写作背景也是1941年,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作者对苦难中的人民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充满敬意,由衷的赞美;也看到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对抗战前必胜的前景充满信心。这首诗文题中没有给背景,学生理解起来也可能会是新中国成立后。不过也没有关系,关键内容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综合这三则:对民族的苦难之痛,对民族爱之深而无我奉献,对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与经受苦难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而历史真的证明,这个曾经如此的苦难的民族,确实起来了!

所以,文题不禁引人思考:民族起来的真正力量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是他们对民族的爱,因爱而无我的付出奉献,以及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同样也是这个民族赓续前行的力量。

 

三则材料,让我们思考“个人和民族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与自己民族的关系:只要我们怀有对民族真挚的爱,我们便会无我的付出,无畏风雨坚忍不拔,生生不息,我们的民族就会站起来,强起来,伟大起来。

这样再细想一想,我们一直颂扬的那些民族魂,爱国者——他们是风雨如磬时的盗火者(启蒙者),是抗战时的革命先烈,是建国后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铸大国重器的钱学森、黄旭华、于敏等科技工作者;这一代人一代的人深挚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前赴后继,构成中国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赓续前行的力量,不断推动我们的民族走向独立富强伟大。

 

在民族最黑暗的时代,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代,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中华儿女一代代的

无我地付出,坚忍不拔地奋然前行,让我们的民族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民族已经起来,真的起来了!这启迪我们青年,如何象先辈一样,将个人融入民族,赓续力量,让民族(祖国)更加强大,人民更幸福,中国梦更早实现。

这个作文的主题精神应该是:个人与民族 ——一个民族的起来与我们的关系。

 

全国二卷作文与一卷作文的主题精神是相通的,相比较而言一卷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二卷审题立意难度较低,较明晰。

全国二卷文题的主体内容为: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关键句是“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句话所体现的“梦”象征性比较明显——这“梦”应该是一个关乎所有人福祉的梦: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闻一多的愿做红烛“伤心流泪”给黑暗的民族“创造光明”,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这个思路推演开去,孔子的天下大同社会理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新的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追求;以及航天梦,探月梦……;当然,如果跳出我们的民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也能很好说明自己的梦与他人的美好生活的关系。只有这样的“梦”才值得赠与他人,所以,作文主题精神非常明晰,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个人的梦融入大我的民族梦,甚至更超越一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梦。这样也便是中华民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神。

所以,这个梦转译过来,就是一个人要树立为国为民甚至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当然在文题的语境下重点落在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上应更为宜。

所以说,这与课全国一卷的主题精神是相通的:个人与民族——个人的梦与民族,甚至世界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材料。

 

全国二卷作文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对写记叙文也非常友好,这一点为近年来全国一卷(新课标I卷)考区对记叙文写作回归高考的预期,再次提起了注意。

 

就本文题而言,如果写成记叙文,小切口,大主题,以小见大,比写成议论文习惯的宏大叙事,可能要好一些。比如,可以讲述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这个儿童的梦想是个每个山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的童年,都有父母的陪伴。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 “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个“梦”是不是就必须转译为“理想”(梦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象征?其实也不尽然。

比如,当我们说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以诗句的形式把梦赠给别人了,这里由崇高的爱国精神,有浪漫的追求和思家的伤感;不论是格调的崇高还是伤感伤怀,我们都从中体味到了一种感动触动的力量,以及语言的美感;这便是审美。所以这里把梦赠与他人,也可以理解为把审美的梦赠给他人,或者说赠予审美。这一立意较有挑战性,把握不好容易在立意的高度比之家国民族有所不及;当然也可以做为一篇议论文的分论点处理。

 

当然,思维再奔放一些,不把梦当初象征,只是实指的梦,那就是走科幻或魔幻、童话的路子,这让人想到《盗梦空间》,以及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能移植”。当然,作为体现我们青年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之思想的的写作,不管是科幻还是魔幻抑或童话,这可赠与的梦的内容都应该是美好的,向善的,崇高的。

话说回来,这种奔放的思维,对可能我们当下的考生还没有较充分的准备。虽然,这个作文题给了这样的写作空间。

 

总结一下,去年全国一卷的作文中重理性思维(逻辑与思辨),今年作文中偏重感性思维(审美与情感表达);但这并不能说明高考作文考查方向的转变,而是更应看作对学生思维更全面考查的引导,也就是启示们的教学与备考,应更全面的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应有所偏废。

 

                    西 辙

              2025/6/7-9

*************


附录:2025年高考全国一、二卷作文


1.全国一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全国二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